序言:
“东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未及出发,就想念归程,除了对故乡的留恋和不舍,还有对付此行的忐忑不定。
熙宁八年(1075年)仲春,罢附近一年的王安石二次拜相回朝,虽然是重返政治舞台,可他却深知,新法的实行道阻且长。
近乡情更怯。实在,这样的顾虑,在熙宁元年(1068年)神宗召其入京任翰林学士时就有了,虽离空想最近,却也最迷茫。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即是作于其入翰林院不久,两首小诗写出了彼时繁芜的生理。
01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宋 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其一》
简译:
蝉儿在浓密的柳叶深处鸣叫,夕阳的余晖映在池塘里,荷花愈加娇艳。
看着面前澄澈的池水,彼时已是满头白发的我,愈加思念江南的家乡。
赏析:
西太一宫是神庙名,位于汴京西南的八角镇,建于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每逢节日,朝廷皆派官员前往敬拜。
三十六陂是池塘名,在西太一宫附近,江宁也有同名的池塘,至于王安石是有时游览还是奉命祭祠,今已不可考。
所谓题壁诗,便是游览时有感而发即兴吟成,题写在墙壁上的作品,王安石组诗《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即属此类。
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进京,据此推算,此组诗该当作于同年的夏秋之际,组诗的第一首写景。
斜阳向晚,绿柳荫浓,蝉鸣阵阵,余晖映在荷塘中,荷花愈显娇艳动人,西太一宫附近的荷塘风景如画一样平常美好。
看到面前的三十六陂,墨客想到了江南家乡的荷塘,不由得心生归隐之情,他虽非生于江宁,却早已视其为故乡。
“霜筠雪竹钟山寺,投老归欤寄此生。”,王安石对权力本无希望,政治空想实现后,归隐钟山即是其民气抱负。
幼年离家老大回。彼时,王安石48岁,已是知定命之年,虽未半老,鬓发早白,触景伤怀,那乡愁已是漫无边际。
02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宋 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其二》
简译:
景佑三年(1036年),16岁的我随父亲和兄长来过汴京,此时已经由去了32年。
旧地重游,如今的我已经鬓发斑白,昔日与父兄同游的影踪,却是再也寻不见了。
赏析:
景祐三年(1036年),王益服丁忧期满赴京待职,彼时,陪同他一起入京的,除了大儿子王安仁,还有16岁的少年王安石。
彼时,父子三人行走在西太一宫,从东到西,兄长护佑,父亲疼爱,那个16岁的少年被爱和暖暖的亲情包围着,多么幸福!
可美好的光阴总是过得太快,两年后,王益病逝,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旧地重游,往事历历,已无从寻觅昔日的影踪。
昔日同游之乐多么美好,而当下只有一个人的形单影只,父亲早已作古,兄长亦不在身边,世事无常,光阴如水一去不回。
王安石的家庭任务感极强,进士及第后,为了照顾家庭,屡次谢绝入京为官,只为地方为官能方便照顾家中的老母和弟妹。
王安石不是家中的宗子,可是,父亲病逝后,他却年夜胆担起了属于宗子的任务,由被父兄疼爱的少年景长为家中的顶梁柱。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父母均已不在,妹妹已嫁为人妇,兄弟们也都走上了仕途,重游西太一宫,恍如隔世,感慨万端。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乡愁总是在落日时分涌起,王安石此诗忆旧念亲,抒发了对故乡江宁的浓浓思念之情。
后记:
王安石这两首六言绝句,历代评价甚高,清代陈衍曾盛赞曰:“绝代销魂,荆公诗当以此二首压卷。”
在世人普遍的认知里,“hu li精”这个词绝对是贬义,可在苏轼的字典里,却是至高无上的褒义词。
元祐年间,苏轼奉命敬拜西太一宫,见壁上王安石旧题两绝,感慨不已,叹曰:“此老野狐精也。”
“此老”是对王安石的敬仰,苏轼由黄州量移汝州途中,在江宁与王安石相聚月余,过往皆已释怀。
苏轼称王安石为“野狐精”,既是赞题诗艺术造诣高,也是誉其在文学领域上的独领风sao无所不能。
“闻道乌衣巷口,而今烟草萋迷。”,苏轼亦次其韵作诗二首以寄哀思,总觉与王安石诗相去甚远。
王安石这两首诗既故意境,亦有韵味,即有时不我待的感慨,更兼日暮乡关的愁绪,堪称宋代六言绝句中的佳构之作。#2023年度创作寻衅##今日诗词鉴赏#
参考资料:
《宋史 王安石传》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回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与作者,如有欠妥联系删除,感激您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