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歌声里,诗词无疑是最深情最唯美的一支。
无数羁旅天涯的游子,将自己的思念化成笔墨,创作出了一首首幽美经典的诗作,冲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这些关于“乡愁”的歌声,或缠绵,或欢畅,或悲哀,温暖了岁月,惊艳了光阴。
在你的心中,最喜好的“乡愁之歌”是哪一首呢?

究竟是何等的思念,才会写下如此沉痛的乡愁?

一首来自宋人的“乡愁之歌”,凄美哀伤,写尽人间间最沉痛的乡愁,“望极天涯不见家”,令人泪目。
千百年来,关于“乡愁”的吟唱从未停滞过。
可是,在这首宋人的“歌声”里,究竟是何等的思念,才会写下如此沉痛的乡愁?一位来自北宋的墨客李觏,要将他的《乡思》唱给你听:

《乡思》宋代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一首凄美宋诗写尽最沉痛的乡愁望极天际不见家令人泪目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李靓,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诲家和墨客。
他自幼聪明好学,才华出众,在父亲去世往后,更加勤奋读书。
20岁时,他凭借文章,声名日显。
可惜,天不佑英才,年轻有为的李觏却在科举做官的道路上几次再三受挫,备受打击。

景佑三年,他因家中穷苦,缺少路费,只能从江西步辇儿到京城汴梁。
可惜这一次,他别号落孙山。
或许是由于无颜见家人,李靓滞留在京城,进退两难,困窘不已。
此时的他,沉沦腐化天涯,心中充满失落意,自然无比思念远方的家乡。
于是,在无限伤感和思念之下,他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经历诗作《乡思》。

作为人类的一种普遍情绪,“乡思”是一个从古至今久唱不衰的话题。
游子远在异域,每每看到落日薄暮,看到鸟儿归巢,看到落花春去,总会触景生情,生发无限相思之愁。
这首宋诗所要表现的正是羁旅在外的墨客,在薄暮天将晚时所滋长的浓浓乡愁,沉痛无比,令人落泪。

天下上最远的间隔是什么?当然是“天涯”!
可是,有一种间隔比天涯更远。
那便是游子与故乡的间隔。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墨客从远处着笔,写出了他纵目天涯时的所见所感:在很多民气中,太阳落山的地方该当便是天涯,但是落日可以瞥见,故乡却望不到。
由于对羁旅在外的游子来说,故乡彷佛远在那天涯之外。

这两句可以说极平凡而又极震荡。
薄暮落日,游子孤身流落在外。
此情此景,令人不由得伤感无比。
为了生存,为了出息,为了空想,他们有家不能归。
可是,人在失落意的时候,对家的渴望也是最强烈的。
此时,对他们而言,故乡是那么令人神往,又那么遥不可及。

“望极天涯不见家”,这即是一种空间上的感想熏染,又是一种生理上的间隔。
虽出乎常理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当游子对家无比渴望时,总是恨不得急速飞回家中。
可现实残酷,很多人每每有家不能回。
天涯再远尚能看到,可“家”却看不到,多么沉痛的思念啊!

诗作后两句,墨客将目光从远处收回,落在近处的碧山上。
天涯迢遥,墨客无处可寻故乡,失落落地收回视线,呆呆地望着碧山。
诗人为什么“不见家”呢?由于有碧山阻碍视线。
故乡不可见,不仅仅是由于间隔迢遥,还是由于群山阻隔。

诗作前两句是写故乡的间隔迢遥,后两句则转而写故乡为碧山阻隔,真是令人惆怅。
到这里,墨客的感情可以说沉痛到了极点,也失落落到了极点。
然而,即便是面前看得见的碧山,也随着太阳得落山,逐渐地被暮色中的云彩掩蔽住。
如此,家彷佛更加遥不可及了。

整首诗中,墨客的视野不断变革,情绪也愈发沉痛。
他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地看着面前的景物,周围景物的色彩也由明而暗地不断变革。
然后,这些都是表面的变革。
掩蔽在个中的,是墨客愈来愈浓的乡愁。
到末了,这乡愁浓得化不开了,变成了一片“暮云”笼罩在心头,挥之不去,沉痛伤感。

天涯迢遥,远不过游子心中的“家”,可望不可及!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为了表现“迢遥”,既可以说天涯虽远,而期待的事物更远,也可以说期待中的事物虽近,却比天涯还远。
这首诗便是借“天涯”之比来反衬“家”的迢遥。
在空间上,最远的间隔莫过于“天涯”。
可对羁旅在外人生多少很多多少失落意的游子来说,“家”比天涯还远,可望不可及。
这样的无奈,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够感同身受。

纵然这样,墨客遥望家乡时,视线又被重重碧山和暮云阻隔,让故乡更加遥不可及。
归乡无计,比天涯更远,这样的无奈和痛楚,真是再沉痛不过的乡愁了。
也唯有如此无奈的思念,才能写下如此沉痛的乡思!
也唯有如此沉痛的乡愁,才能吟唱千年而不衰!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
在此,感谢图片的供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