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嗟(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时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玄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范文正公微①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位相②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③泽平生易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异日,有人谓公曰:“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良医之技,君何愿焉?无乃④失落于卑耶?”公曰:“嗟乎,岂为是(B)!
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能及⑤小大平生易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⑥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C),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不才而能及小大平生易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选自吴曾《能改斋漫录》。根据命题须要,原文有删节)
注释:①〔微〕贫贱。②〔位相〕做宰相。③〔利〕钻营利益。④〔无乃〕莫非,恐怕,表揣测。⑤〔及〕(恩情)到。⑥〔物〕人,众人。
41.请参考“方法提示”,阐明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阐明
(1)夫不能利泽平生易近
查阅词典(①沼泽,湖泽。②雨露。③加恩情于人。)
(2)尝诣灵祠求祷
课内迁移(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无乃失落于卑耶
课内迁移(先帝不以臣卑鄙)
(4)下以救贫民之厄
语境推断(联系高下句)
42.请将“也”“夫”“哉”分别还原到文中括号处。
A.( )B.( )C.( )
4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
44.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
45.甲文中说“进亦忧,退亦忧”,这里的“进”与“退”分别指什么?乙文中也谈到了范仲淹的“进”“退”选择,又分别指什么?
【答案】41.(1)加恩情于人(2)曾经(3)地位低微(4)困厄 42. A.夫 B.哉 C.也 43.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 44.大丈夫立志当宰相,是天经地义的。 45.甲文中的“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乙文中的“进”指当宰相,“退”指当良医。
(2024·天津·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皭①为福建将乐令,春秋行乡饮酒礼时,至村落间问民疾苦,牧竖②妇女皆环集,导之以善,肫然③如家人。期月,邑人悉向化④,境无盗贼,讼庭稀鞭扑声。皭初至官,与家人约曰:“在官,俸金外皆赃也,不可以丝毫累我。”官廨⑤有桂二株,方花开,李指之曰:“此亦官物也,擅折者必治之。”自是家人不敢簪桂花。尝出郭省敛⑥,从仆摘道旁一橘,顾见之,责曰:“岂可坏法自汝始!
”立下马杖之,命偿其直。居三年,上官有索馈者,无以应,遂辞官归。
(选自《清稗类钞》)
【注释】①李皭(jiào):清朝顺治年间福建将乐县县令。②牧竖:牧童。③肫(zhūn)然:诚恳朴拙的样子。④向化:受到感化而归顺。⑤官廨(xiè):官署。⑥省敛:稽核收取租税。
46.阐明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至村落间问民疾苦至:
(2)命偿其直偿:
4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当代汉语。
此亦官物也,擅折者必治之。
48.请结合原文剖析,李皭是一个若何的人。
【答案】46. 到 抵偿,赔偿 47.这也是官署的财物,擅自折花的人(我)一定惩处他。 48.李皭为官期间到民间稽核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勾引百姓向善,村落夫都受到感化而归顺,解释他是一个关爱百姓、管理有方的官员;他告诫家人不可贪赃,并惩处违反规定的从仆,解释他是一个清正廉明、坚持原则的人;职位比他高的官员向他索要财物,他没有任何回应,解释他是一个刚毅刚烈不阿的人。
(2024·天津·中考真题)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革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清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季也。朝而往,暮而归,四季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喷鼻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来宾从也。树林阴翳,鸣声高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4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阐明,禁绝确的一项是()
A.佳木秀而繁阴秀:茂盛
B.杂然而前陈者陈:迂腐
C.宴酣之乐,非丝非竹竹:管乐器
D.树林阴翳,鸣声高下翳:遮盖
50.下面句子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C.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D.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剖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作者捉住多个韶光节点,写出山中早晚的阴晴变革和四季景物的迥然不同。
B.第③段所写的太守宴上投壶弈棋的乐趣,只有太守这个级别的官员才能享受。
C.第④段写日暮而归,在叙事中融入议论和抒怀,托出本文“与民同乐”的主旨。
D.本文骈散结合,措辞简洁流畅,错落有致,生动真切,表示了欧阳修游记散文独特的措辞风格。
【答案】49.B 50.A 51.B
(2024·山西·中考真题)班级开展“品古典意蕴”文言文探究活动。请阅读下面的选文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崇祯五年十仲春,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天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高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52.字里有乾坤。阐明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日光下澈澈:(2)拥毳衣炉火拥:
53.句中有深意。用当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翻译: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
54.光影照映,妙不可言。甲、乙两文都有对“影子”的描写,请结合详细内容,剖析其妙处。
凡物皆有可不雅观。苟有可不雅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①啜醨②,(1);果蔬草木,(2)。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①餔(bū)糟:食酒糟。②啜醨(lí):喝薄酒。
55.请结合语境,把下面的句子填入上文相应空缺处。
A.皆可以醉B.皆可以饱
56.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答案】52. 穿透 裹、围 53. 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荡牵连。 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逝了。 54. 示例:甲文中“影布石上”描述出日光、潭水交融,鱼影映在潭底石上的清晰画面,侧面衬托潭水的澄澈透明; 乙文“湖上影子……两三粒而已”,妙用“痕”、“粒”等量词,写出了大雪覆盖下景物“影子”少而微的特点,利用白描手腕,勾勒出一幅淡墨山水画。 55.(1)皆可以醉 (2)皆可以饱 56.示例:如果所有事物都有可不雅观赏的地方,那么它们都能带给人快乐,不一定只有稀奇壮丽的事物才使人愉悦。纵然是一朵不有名的小花,也能芬芳我的年华。
(2024·河北·中考真题)学习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时,小冀同学查找了一些资料。请阅读下面笔墨,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①苏轼
三月七日②,沙湖③道中遇雨,雨具先去④,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⑤且缓步。竹杖芒鞋⑥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⑦东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顾向来萧瑟⑧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聆听雨韵,思虑人生。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可以不去留神,把它们当作背景音乐;那料峭的东风,最多不过把酒吹醒,让人感到微冷而已。肚量胸襟开阔,可以原谅天地,听任自然。这样,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能随遇而安。人生何尝不会“栉风沐雨”?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天下,顺境不骄,困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作者以风趣诙谐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不雅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①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定风波,词牌名。②〔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④〔雨具先去〕有人带雨具先走了。⑤〔吟啸〕年夜声吟咏。⑥(芒鞋)草鞋。⑦(料峭)形容微寒。⑧(萧瑟)指风雨奏乐树木的声音。
资料夹
资料一:
[甲]
苏子瞻以诗得罪,贬黄州。[乙]
子瞻在黄州及岭表①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所与游者,亦不尽择。[丙]
东坡在黄,即坡之下,种稻为田五十亩,自牧一牛。
(选自《苏东坡轶事汇编》)①(岭表)古地区名。即岭南、岭外。
资料二: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
(选自《东坡志林》)
资料三:
公幅巾①芒屩②,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筑室于东坡。
(选自《东坡乐府笺》)①〔幅巾〕裹头用的丝巾。②〔芒屩〕芒,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可用以编织草鞋。屏,草鞋。
资料四:
尝与孙绰①等泛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安②吟啸自若。
(选自《晋书》)①〔孙绰〕东晋文学家。②〔安〕即谢安,东晋政治家。去世后追赠为太傅。
57.阐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2)亦不尽择(资料一·乙)
(3)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资料三)
(4)诸人并惧(资料四)
58.下列对“资料一·乙”中画线语句的断句,精确的一项是()
A.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B.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C.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D.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5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当代汉语。
(1)已而遂晴,故作此词。(《定风波》)
(2)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资料二)
60.从小冀同学查找的资料看,苏轼号“东坡居士”的缘故原由可能是什么?
61.“回顾向来萧瑟处”中的“回顾”有两个意思,请写出来。
62.苏轼在风雨中“吟啸”,谢安在风浪中“吟啸”。他们在困境中的做法给了你什么启迪?
【答案】57.(1)任由、听凭 (2)挑选(3)跟随(4)害怕,恐怖 58.B 59.(1)过了一下子天晴了,因此做了这首词。
(2)(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师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地。60.(1)“东坡”是作者耕种、放牧之地;(2)是作者居住的地方。(3)是作者淡泊名利的精神的象征。 61.(1)表面意思: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2)深层含义: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官场风波的感悟和反思。 62.示例1:苏轼的“吟啸”见告我们:要有不畏惧困难的精神,要有乐不雅观豁达的胸襟。
示例2:谢安的“吟啸”见告我们:遇事要沉着镇静,临危不乱。
(2024·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为学者如山阴王雪湖①之画梅焉,斯②可矣。雪湖画梅,闭门端坐,内求诸己,久之能出梅之神色风采于五指间。曾画一株在倪中丞③厅壁,期年之后,墨气尚浮,游蜂飞蝶往来采食,华蕊皆尽。若是其神也!
②吾友龙仲房闻雪湖有《梅谱》,游湖涉越④而求之,至则雪湖去世已久矣。
……
③仲房丧志归家,岁云⑤暮矣。闷坐中庭,值庭梅初放,雪月交映,梅影在地,幽特构崛⑥,清古简傲,横斜倒侧之态宛然如画。坐卧其下,忽跃起大呼,伸纸振笔,一挥数轴,曰:“得之矣!
”于是仲房之梅遂冠江右,尝谓予曰:“吾学画梅二十年矣,向者贸贸⑦焉远而求之雪湖……愈远愈失落⑧,不知雪湖之《梅谱》,近在庭树间也!
”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
[注]①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王雪湖:明末清初画家。②斯:连词,乃。③中丞:官名。④游湖涉越:游历湖州,跋涉到越州。⑤云:语助词,无义。⑥幽特构崛:姿态优雅而构造奇崛,指梅的形态。⑦贸贸:轻率貌。⑧愈远愈失落:越是向远处追求就越是迷失落了追求目标。
63.阐明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尽( )(2)岁( )(3)尝( )
6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当代汉语。
(1)期年之后,墨气尚浮。
(2)若是其神也!
65.本文借龙仲房学画梅花的故事论学,启迪后人。请你把得到的启迪概括为一句话,赠予给求学道路上的同学以共勉。
【答案】63. 完,没有了 年 曾,曾经 64.(1)满一年之后,墨的味道还在。
(2)像这样太神奇了!
65.示例一:实践出真知。
示例二:不雅观察、反思是学习的主要方法。
示例三:求人不如求己。
(2024·湖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纭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乙】
谢公①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缄默无言,徐向局②。客问淮上短长,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丙】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③,便唱④使还。太傅神色方王⑤,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⑥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谢公:指谢安,去世后追赠为大傅。②局:这里指棋局。③遽(jù):惶恐。④唱:叫喊。⑤王(wàng),通“旺”,指兴致高。⑥承响:应声附和。
6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讲授,禁绝确的一项是()
A.“俄而谢玄淮上信至”中的“俄而”与“俄而雪骤”中的“俄而”意思相同,都表示“不久,一下子”。
B.“撒盐空中差可拟”中的“差”是“大体”的意思,与针言“差强人意”中的“差”意思相同。
C.“徐向局”“公徐云”与《周亚夫军细柳》中“于是天子乃按辔缓步”中的“徐”,都有“缓慢”的意思。
D.“色”有“面部表情、气色,颜色,品类”等义项,“意色举止”“色并遽”中的“色”都是“颜色”的意思。
67.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短文【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当代汉语。
说:1.shuō①阐明,解释②主见,学说;2.shuì奉劝,说服;3.yuè通“悦”,喜悦,高兴
去:①离开②距,间隔③前往④过去的
68.短文【乙】【丙】均出自《雅量》篇。任选一则,根据个中谢公的表现,说说将其归入《雅量》篇的缘故原由。
69.在《晋书·谢安传》中,短文【乙】的故事有其余一个结尾:谢安下完棋,往屋里走,由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过门槛时欠妥心把木屐上的齿踢断了。你以为这个结尾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66.D 67.舟子由于谢安神态安闲,心情惬意,便仍旧摇船向前。 68.选择短文乙或丙中任一则,根据谢公在面对突发事宜时的沉着自若、从容不迫的态度,解释其宽广的肚量胸襟和深奥深厚的内涵,表示了雅量。 69.这个结尾不好,由于它与谢安在故事中一向的沉着自若形象不符,毁坏了人物形象的同等性。
(2024·甘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役夫!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十五年正月,(史)思明攻常山郡,城中兵少,众寡不敌,御备皆竭。其月八日,城陷,(颜)杲卿、(袁)履谦为贼所执,送于东都。思明既陷常山,遂攻诸郡,邺、广平、钜鹿、赵郡、上谷、博陵、文安、魏郡、信都,复为贼守。禄山见杲卿,面贵之曰:“汝昨自范阳户曹,我奏为判官,遂得光禄、太常二丞,便用汝摄常山太守,负汝何事而背我耶?”杲卿瞋目而报曰:“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纵受汝奏署,复合从汝反乎!
且汝本营州一牧羊羯奴耳,叨窃恩宠,致身及此,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禄山怒甚,令缚于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至气绝,大骂不息。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忠义》)
70.阐明下列加点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2)往之女家
(3)御备皆竭(4)比至气绝
7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女子之嫁也,母命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B.以顺为正者徒以有师长西席也(《唐雎不辱义务》)
C.杲卿、履谦为贼所执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D.面责之曰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72.翻译下列句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
73.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中,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
(2)【乙】文中的颜杲卿算不算孟子心中的大丈夫?为什么?
【答案】70. 真正,确实。 同“汝”,你。 完,尽。(穷尽) 等到。 71.D 72.(1)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从。
(2)天子有什么事亏待了你而你却背叛呢?73.(1)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的做法是“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没有独立的人格,他们所作的统统都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
(2)算。颜杲卿和袁履谦带领常山郡士兵抵抗史思明,坚守到底;被捕后,保持忠义,并不由于安禄山推举了自己就随着背叛;指出安禄山骗取天子的恩宠才得到本日的地位却背叛了天子;被肢解,直到断气,仍大骂安禄山。颜杲卿坚守道义,“威武不能屈”,是大丈夫。(答出任意3点即可)
(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隐士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①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档亦以文学称于时。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
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若也。年二十七,始大发奋,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才异等,不中,退而叹曰:“此不敷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涵畜充斥,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
”由是下笔,顷刻数千言,其纵横高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效法。以其父子俱有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节选自欧阳修《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并序》)
[注]①信:通“伸”,舒展,这里是影响的意思。
7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精确的一项是()
A.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档/亦以文学称于时
B.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档/亦以文学称于时
C.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档/亦以文学称于时
D.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档/亦以文学称于时
75.下面对句中加点词意义的理解与推断,禁绝确的一项是()
A.由课文“若有横行霸道及为忠善者”,可推知“及即之”中“及”字意义为“与,和”。
B.联系针言“闭门谢客”,可以推知“谢其素所往来少年”中“谢”字的意义为“回绝”。
C.查字典,“究”有“探究”“深究”等义项,“大究百家之说”中“究”应选择“探究”。
D.由名句“穷则独善其身”,可以推知“穷达出处”中“穷”字意义为“困厄,处于困境”。
7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剖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A.苏洵在家教化自己的品行和德义,影响到家乡的父老们,后来在全体蜀郡也颇有声名。
B.苏洵的两位兄长都凭借才学中举,而他年少时不喜好读书,直到二十七岁才发奋努力。
C.苏洵参加科考,屡试不中,感叹自己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学习,有五六年韶光不写文章。
D.苏洵为人温和,大器晚成,写文章有真知灼见,京师的学子们都爱崇他,效法其文。
7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当代汉语。
(1)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
(2)以其父子俱有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答案】74.B 75.A 76.C 77.(1)把自己先前写的数百篇文章拿来全部烧掉。(2)由于他们父子三人都很出名,以是称他“老苏”来差异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