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善于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24岁参加朝廷科考,试题《赋得因风想玉珂》,所吟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大司寇(刑部尚书)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得中进士,授翰林院庶良士。

乾隆七年(1742),袁枚外调做官,曾任沭阳、江宁、上元等地知县,实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
33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师长西席。

清朝墨客的作品已经近乎于口语文,加上大多不会引用典故,诗意自然就比较好理解,只管这一期间的诗歌被后世很多评论家认为:失落去了韵味!
不过,袁枚的很多作品又是别具一格,有一些还收录进小学教材里,例如《所见》便是个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了大家最为熟习的一首古诗。

袁枚的诗虽然没有高超的表现手腕,却写得极富诗意,只是那么寥寥数语,便把一件普通的事物写得活灵巧现,这也正是袁枚最具有特色的一个地方。

诗词|袁枚很有哲理的一首诗措辞清丽影响后世二百年

再例如这首《山行杂咏》,同样也是一首难得的佳作,通篇也是那么信手拈来,但却依旧充满了诗情画意,以是这样的作品,也最具有独特的性,人们一读便能够记住。

《山行杂咏》

清代:袁枚

十里波折半里平,

一峰才送一峰迎。

青山似茧将人裹,

不信前头有路行。

有一天,袁枚独自出门嬉戏,见到山中奇丽景致,于是有感而发,从而创作出这么一首有趣的诗。
这样的诗作可能在唐朝和宋朝很多,在清朝却不多见,短短4句28字,美得犹如一幅淡淡的山水画卷。

诗题云“山行”,诗前两句“十里波折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即如同一路移动的电影镜头,在山路行进史反响所见所感。

首句“十里波折半里平”,表面上看是客不雅观、静止地写山路,实际上于“十里”、“半里”的数字变革中正暗寓一起。
山行”之意,此乃以静显动。

而“十里波折”与“半里平”的相互比拟,又隐含墨客对此地山路多坎坷而少平坦的新奇感。

这里的“十里”与“半里”并非精确的丈量数据,只是墨客对山路。
波折”的一种大致觉得而已。
脚下山路不平,面前则峰峦重重。

次句“一峰才送一峰迎”又将山峰拟人化。
此地山峰宛如彷佛激情亲切的朋友,而“迎”与“送”衔接之紧,又生动逼真地写出墨客穿行于层峦迭嶂之中那应接不暇的感想熏染。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墨客对脚下征途与面前障碍的局部地理环境之感想熏染;那么。
后两旬则是进而表现山行的整体地理环境的体验。

此时,墨客仿佛一分为二:一个袁枚仍在山中苦苦探求路的尽头,而另一个袁枚则已跳出群峰而凌空俯视,只见重重青山仍旧犹如层层蚕茧将“人”四周包“裹’’住,无法冲出,以至不相信还有出路。

“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这两句反响的是墨客“山行”时久不见平川的忧郁心态,但墨客将“青山”之大意象比喻为“茧”之小意象,甚是奇特,亦是本诗的妙处。
惟有化大为小,才更能恰切地表达墨客于“山行”时的憋气不舒的感想熏染。

袁枚的很多诗都是充满了哲理,而在这首《山行杂咏》中,墨客正是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不仅描写了山中的美景,以及自己所见之物,同时也正是通过山中的风景,以此表达了自己对付人生的理解,这也正是此诗最具有魅力的一个地方,而我们从这么一小短简的诗作中,那也是最是能够学到东西,也能够明白很多的大道理。

(来源:迷上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