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嘴巴,花毛衣,爱吃小虫和小米,浑身高下毛茸茸,提及话来唧唧唧。”这则谜语说的是黄茸茸的雏鸡。
“项上红冠戴,身披五彩衣。能测天亮时,唤得众人起。”这则谜语猜的是报晓公鸡。
“一物不大两头翘,只有肚子没有腰。半斗粗粮半斗菜,换来一斗白元宵。”而这谜语指的是下蛋母鸡。
鸡是一种极普通的家禽,家鸡源出于野生的原鸡,其驯化历史至少约4000年。我国是天下上最早驯养鸡的国家,其品种繁多,土鸡、山鸡、乌鸡、麻鸡、油鸡、髯毛鸡、麻黄鸡、九斤黄、芦花鸡、矮脚鸡、高脚鸡、长尾鸡,各类各样,不一而足。
它与我们人类同居一院,朝夕共处,与之干系的针言即有闻鸡起舞、金鸡独立、呆若木鸡、鸡鸣狗盗、鸡飞狗跳、鸡飞蛋打、鸡肠狗肚、鸡毛蒜皮、一人得道一人得道、杀鸡焉用牛刀、手无缚鸡之力等等。
关于鸡的俚语更多,如铁公鸡、鸡蛋里挑骨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拿着鸡毛当令箭,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偷鸡不成蚀把米......可见,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鸡给我们带来祥瑞,带来欢快和幸福,古人赞颂鸡的诗歌不胜列举。《诗经》中《君子于役》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鸡栖于桀,日之夕矣”之句,描述了夕阳西下,鸡归于院中窝棚或栖在小木桩上的景象。
唐末文学家徐寅历数了鸡的美德,赞曰:
名参十二属,花入羽毛深。
取信催朝日,能鸣送晓阴。
峨冠装瑞璧,利爪削黄金。
徒有稻粱感,何由报德音。
是说鸡是十二属相之一,有着一身俊秀的羽毛,它取信报晓,驱走黑夜,唤来光明;土里刨食,空手发迹。它取食五谷杂粮、虫蚁草籽,是来报答天地之恩德的啊!
唐代大墨客杜甫对家鸡彷佛别有情愫,他写有两首关于鸡的诗,其一为:
纪德名标五,初鸣度必三。
殊方听有异,失落次晓无惭。
问俗人情似,充庖尔辈堪。
气交亭育际,巫峡漏司南。
鸡有五德:首戴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敌敢斗,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落,信也。人们每每因其偶有误时失落责,而杀之入庖厨,可悲可叹!
其二名曰《缚鸡行》: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鸡虫得失落无了时,瞩目寒江倚山阁。
这是杜甫晚年流落夔州时而作,他看到家中仆人正在捆鸡,要拿到集市上售卖。一问才知,原来是因怕鸡吃掉小虫,有伤生灵。墨客仔细斟酌:鸡卖出去要遭受宰杀的恶运,放了鸡,虫蚁这些小生灵又要遭受灾害,反复想来,实在没有万全之策。此诗有道家思想,彷佛又有禅宗佛意。
金鸡报晓,朝阳东升。雄鸡司晨是最为显著的特点,它是太阳的传令官,是光明的青鸟使。《诗经·郑风·风雨》中云: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是说风雨交加、天色阴暗的清晨,雄鸡啼叫不止。引申为在风雨飘摇、动乱阴郁的年代,有正义感的君子坚持操守,年夜胆地为空想而斗争。晚唐墨客崔道融写有一首《鸡》,诗曰:
买得晨鸡共鸡语,常时不用等闲鸣。
深山月黑风雨夜,欲近晓天啼一声。
该诗以“人鸡共语”的写法,赞颂了雄鸡在深山月黑、风雨交加之夜,于晦明难辨之时,雄赳赳、气昂昂,啼唱报晓,给人们带来一片光明。
明太祖朱元璋的咏鸡诗更是霸气。相传他登基那天,溘然听到一声洪亮的鸡鸣,以为祥瑞,喜不自禁,诗兴大发,当即以《咏鸡鸣》为题赋诗。
诗的第一句:“鸡叫一声撅一撅”,阶前众臣听了,都以为出语太俗,但一个个都不敢笑出声来,只好忍着往下听。只听得第二句:“鸡叫两声撅两撅”,有的大臣已实在忍不住了,忙扭过脸去掩口偷笑。这统统都被朱元璋看在眼里,但他并在意,接着念出后面两句:“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众大臣听后,直惊得瞠目结舌,暗自喝采,再也不敢小觑这位出身贫寒的天子了。
明代中叶的江南才子唐寅,字伯虎,是我国绘画史上精彩的大画家,他博学多才,吟诗作曲,能书善画。其爱鸡愈甚,画鸡题鸡,乐在个中。他题了三首《咏鸡诗》,其一为:
武距文冠五色翎,一声啼散满天星。
铜壶玉漏金门下,多少王侯勒马听。
其二为:
头上红冠不用裁,全身洁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其三是:
血染冠头锦做翎,昂昂气候羽毛新。
大明门外朝天客,立马先听第一声。
他写了五彩鸡、白公鸡、红公鸡,每一都城浅白易懂,形象光鲜,呼之欲出,令人看后不由浮想出雄鸡一声昂然长啼,一轮朝日喷薄而出,满天下光芒万丈的景象。
大鸡小鸡、公鸡母鸡三三两两,在村落落的田舍小院、打谷场上,草垛旁、溪水旁蹒跚溜达,在皑皑雪野上留下一行行浅浅的竹叶似的脚印。小鸡唧唧鸣叫,公鸡昂昂报晓,刚下了蛋的母鸡咯咯哒、咯咯哒欢叫而出.......这是一幅祥和宁静、温馨动人的家园图画。
古人的笔下,不乏这样的情景。东晋的陶渊明《归园田居》有句:
暧暧远人村落,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有袅袅炊烟、有深巷狗吠、有树上鸡鸣,这才是幽居的家园啊!
中唐的温庭筠踽踽独行在异域的路上,思念起故宅的茅草房、板桥路以及朦胧晓月里的鸡鸣,吟道: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
晚唐的王驾弃官归隐鹅湖山下,他写有一首《社日》: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墨客认为庄稼长势喜人,家家户户猪满圈、鸡成群,才是家园富庶茂盛的象征,才使得乡亲们酒不醉大家自醉。
前两年,有个网络盛行语:“大吉大利,晚上吃鸡。”俚语亦云:“有酒有菜,不算慢待;有鸡有鸭,更是顶呱呱!
”《论语·微子篇》有句:“杀鸡为黍而食之。”
在古代乃至当代,吃鸡是吉祥的象征,也是尊贵的礼遇,以是古人常在诗里大秀吃鸡的美妙。大唐豪放派诗仙李白42岁时,忽接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兴趣勃勃,受宠忘形,这样的大喜事自然要吃鸡饮酒,于是写了一首《南陵别儿童入京》的告别诗: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算夜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从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中,不丢脸出墨客掩饰笼罩不住的喜悦之情。
受邀吃鸡,更是惬意之事。盛唐的孟浩然在其名作《过故人庄》诗中,首句就点出“吃鸡”来: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如果没有肥鸡可食,恐怕他就不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了吧。北宋大吃货苏轼更爱吃鸡,他被贬黄州期间,厨艺爆棚,发明了一道色喷鼻香味俱全的炸鸡“杏花鸡”。此外,还有“东坡四珍”之一的“五关鸡”。晚年,在雷州任上纵然生病了,也嘴馋啃鸡骨,“呻吟殊未已,更把鸡骨灼。”他在《次韵徐积》中吟道:
杀鸡未肯邀季路,裹饭先须问子来。
大苏心心念念都是“吃鸡”。南宋的陆游也是吃货,陆游对食材的哀求颇高:
啄黍黄鸡嫩,迎霜紫蟹新。
他吃鸡要吃嫩黄鸡,螃蟹是起霜时的好。陆游在那首随处颂扬的《游山西村落》里念叨:
莫笑田舍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也就不敷为怪了。
老家乡亲杀鸡之前,常常念叨一句口诀:“小鸡小鸡你别怪,你是人间一盘菜!
”不足为奇,清代文人袁枚写了首《鸡》,诗中也假惺惺地为鸡念“悼词”:
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
主人计固佳,不可与鸡知。
把鸡追养得肥美,杀掉烹食,还要欲盖弥彰,不让天下的鸡们知道,真够狡猾凶险的啊!
鸡于人是大有裨益的,我们吃它产下的喷鼻香喷喷的蛋,品它醇美美的肉,更闻听雄鸡洪亮的啼唱。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苦处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唐·李贺《致酒行》
一声鸡唱千门晓,谁是高眠无事人。
——宋·彭思永《诗一首》
雄鸡司晨,向我们昭示着光阴之宝贵;鸡鸣而起,表示着人们的勤奋精神。
我们要闻鸡起舞,登高望远,发奋图强,不断谱写奇迹茂盛的新篇章!
-作者-
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玉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