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树不畏霜冻寒冷,具有保持不懈的宝贵品质,深受人们的喜好和讴歌。墨客们也常常赋诗歌颂其高风亮节,并自比松树,抒写一种不畏困难、耸立乾坤的崇高精神。下面分享三首描写小松的七绝,不落俗套,饱含哲理,更值得收藏和讴歌。
小松(一)
中唐 · 章孝标
爪叶鳞条龙不盘,梳风幕翠一庭寒。
莫言只是人是非,须作浮云向上看。
章孝标出生于官宦之家,生活于唐文宗年代,28岁进士及第后曾在幕府间游走,后来担当过秘书正字。这首诗创作于作者进士及第之前,墨客描述出小松的形态,抒写了作者的想象,并托物寓意地传达出内心的怫郁。
作者形容小松的叶子就像龙爪,枝条上的斑纹仿佛龙鳞,可是由于个头太小,还未长成枝干盘曲的样子容貌。小松成长在庭院里,一棵棵排列整洁,就像青翠的帷幕。当寒风吹透梳齿般的松针,发出清脆的声音,其鲜嫩的翠色更让民气动。
后两句抒产生发火者的感慨,墨客告诫大家,虽然小松暂时只有一人高,可是有朝一日,它们一定会直上云霄,成为浮云蔽日的栋梁之材。作者一方面将那些寒门学子比作小松,另一方面也委婉地传达出自己屡试不第的悲愁。
小松(二)
晚唐 ·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是晚唐著名墨客,他出身寒门,自小就肚量胸襟壮志,可是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直到中年才有幸金榜题名。这首诗是其代表作之一,才子通过描述一棵小松的发展,表达了内心的执着追求,也勉励了无数人努力上进。
很多人从小就会背诵这首诗,也非常理解作者在个中寄托的深意。墨客用“深草、蓬蒿”等意象,描述了小松成长的恶劣环境;又用“刺头”二字,形象地刻画出松针的样子容貌。“渐觉”二字,更是生动地展现出小松极其缓慢的成长过程,但又在不知不觉间,就赶过周边的那些杂草,展示出小松坚韧和不懈的精神品质。
后两句乃不朽名句,表达了作者的赞颂之意。众人目光短浅,不能认识到小松具有凌云气概,只有等到其高入云霄,才会夸赞其超凡脱俗。小松的周边荆棘密布、杂草丛生,可是它无一怨言,也从不自暴自弃。它顽强努力,坚持不懈,逐渐赶过蓬蒿,终极成为参天算夜树,让那些深草不敢仰视。
书院二小松
晚唐 · 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李群玉生活于唐宣宗时期,他从小就具有诗名,还深受大才子杜牧的讴歌。可是墨客无意仕途,却喜好结交朋友、游山玩水。天子得知他是饱学之士,并命人找来他的诗篇欣赏,读后不禁大加讴歌。这首诗仿佛一幅写意画,展现出小松的非凡品质,值得人们讴歌。
开篇直抒胸臆,墨客歌颂小松“幽色出凡尘”,又夸年夜地描写其风神超迈,不同凡响。“秋烟”二字,形容其稚嫩、青碧的针叶。“二尺鳞”,状写小松斑驳的外表,也极其形象,更显得富有诗情画意。
后两句则结合“书院”的详细环境作进一步描写,“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松树具有不畏寒冷、坚韧顽强的崇高品质,堪为文人墨客们的伴侣。书院阔别凡尘、环境清幽,墨客在此读书、创作,虽然没有松涛阵阵,但那轻送的细韵,就像悠扬的琴声,令人陶醉,墨客顿时感到神清气爽、宛如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