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有一个清代学者顾安,在他写的《唐律消夏录》里面就认为:白居易“一岁一枯荣”,承上启下,但是写得太显露。而第五、六句中的“古道”和“荒城”,则形成了意象上的“合掌”。
除了有这些问题以外,还有人曾经质疑“离离原上”的“离离”到底是在说什么。又有人质疑这首诗后四诗“陈词谰言”,了无新意。于是将其腰斩,只剩下前四句放进我们的语文教材里。
究其缘故原由,实在并不是白居易写的这首诗出了什么问题,只是后世之人在“评价”的标准上出了问题。
“合掌”是“诗病”的说法,在唐朝还未兴起。“离离”是指什么,争议还在连续。至于腰斩《赋得古原草送别》,也有可能是今人受了明朝人的误导,不理解作者的平生造成的。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这首诗开头就写“离离原上草”,搞得很多人一头雾水。“离离”是什么?有人说,它可能是指白居易小时候居住过的一座离山,在山下有一片叫“离原”的草原,这种说法不知真假。
不过,大部分的唐诗鉴赏辞典,都把“离离”阐明为了“野草披离貌”。“披离”这个词,出自宝玉的《风赋》,意思便是野草向四面散开,表示野草长得茂盛。
表面上看,十六岁的少年白居易因思念儿时的乐园,提笔写下“离离原上草”更合乎逻辑,但是如果你理解作者平生的话,你就会以为,他的确写的不是“离原”,原是在写“咸阳古原”。
根据新旧《唐书》白居易本传中先容,白居易的先祖是楚国太子之后白胜。太子被杀,白胜投奔秦国,白胜的后代便是秦将白起。秦朝覆灭时,他的先人正是在咸阳原上战去世的。
因此,他在诗的前面写咸阳原上的野草,后面就用到了“王孙归不归”的楚辞典故,表明他写这首诗,实在是在怀念自己的先人。
以是,这里的“离离”,显然不会是指“离原”上的草。而“离离”只能够阐明成野草披离,向四面散开。
“离离原上草”开始四句,便是借野草的死活枯荣,比喻包括白居易先祖在内的,那些曾经战去世在咸阳原上战去世的英雄们,他们的肉体虽然消逝了,但是精神不灭。
顾安认为“一岁一枯荣”写得太“显露”了,影响到了第三句“野火烧不尽”的意思,这只是他的一家之言而已。
一枯一荣,代表野草的生平一去世,这也是自然征象。野火烧不尽,是非自然征象。是在外力的参与之下,给野草带来的灾害。
这两句诗是解释,野草无论是在自然生命周期的限定之下,还是在恶劣的外界滋扰之下,都具备顽强的再生能力。以是并不存在,上一句太明显,让下一句不能尽意的征象。
二、“合掌”是怎么回事“合掌”这个词的阐明,如今在《当代汉语词典》上是找不到的。普通入门级别的诗词格律书里面,也看不到它。《辞海》里的“合掌”只有一个阐明,那便是佛家的双手合十礼。
“合掌”在网络上的阐明是,指诗的上句和下句,或者叫出句和对句里面,有一部分词意相同或者附近,这种征象被称为“诗家大忌”。
但是,这个所谓“诗家大忌”的观点,形成的韶光比较晚。一样平常认为,它是在明清期间才被提出来的。
在那之前,彷佛并没有这样的说法。在明清期间,也并未形成严格的理论规范,并被纳入官方学说。
如今,我们看古代人留下的诗学理论,最早是南北朝的《诗品》、《文心雕龙》,只谈诗的情志、声韵。唐宋的诗歌理论,紧张谈平仄、对仗,也不谈“合掌”。
以是,在唐宋期间,并没有所谓的“合掌”。后代把“合掌”列为“诗病”,如今也查不到这种说法的源头到底在哪里。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合掌”这种说法,至少在白居易那个时期,乃至在谢枋得《重订千家诗》的北宋末年,都是不存在的。
情形到了明朝,才发生了一些变革。明朝人夏棅作《唐诗品汇》,把《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标题改成了《草》。
夏棅修正这首诗的标题,有可能正是由于,他认为这首诗的后半部分比较老套,并且犯了“合掌”的“诗病”。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是通过《千家诗》之类的古代儿童启蒙读物来传播的。换句话说,这首诗是古代诗歌的“传授教化范例”之一。
古代文人就如今的网友一样,关心儿童教诲的问题,因此他们容不得范例始终有瑕疵。不过夏棅并没有“腰斩”此诗,他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拟定了诗歌的标题。
再经清代人顾安的“确认”,白居易这首诗中的五六句犯了“合掌”后,如今的人才在编写教材的时候,直接剖断白居易的诗后半部分不合格,于是就把它“腰斩”了。
这是用后人拟定的标准,去规范古人的诗作,显得非常地迂腐而不可取。按这种标准,明清以前很多出名的诗歌,都犯了“合掌”。
比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月”和“影”的意象便是同一个。按照他们的标准,也犯了合掌。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否认,那是一首好诗。更多的例子,网上比比皆是,就不在这里逐一列举了。
关键在于“合掌”、“格律”的形成韶光,比白居易创作此诗的韶光晚了几十乃至是几百年。按这样的哀求去看古诗,《诗经》岂不是得直接销毁了?
结语明清期间的人写诗大多弗成,清代人还特殊喜好考据,出了很多迂腐的学究,但是考据了半天,也没有搞懂《赋得古原草送别》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他们认为这首诗只是在歌颂野草,实在大错特错了。这首诗明显是在借咸阳原上的野草,歌颂那些古代,在咸阳原上战去世的英雄。
末了一联“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直接点明了这首诗真正的主题,便是它的原标题,借歌颂野草为亡灵“送别”。
由于不理解白居易的平生,以是夏棅和顾安二人,认为十六岁的白居易,只是在写应制诗而已,类似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王孙归去”这个旧典,跟他有什么关系吗?实在还真的有!
不管后人怎么看这个问题,至少重新旧《唐书》中的资料,以及白居易自己家族的文献记载来看,他便是秦将白起的后人。
咸阳原是秦宫的旧址,他来到咸阳原上,的确是有“王孙”在等着他“送归”。如果真正读懂了这首诗,也就不至于把它腰斩了,更不会质疑他写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