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玄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是白居易诗中不太多见的一首非常安静纯粹的作品,不但看不到愤怒、悲哀的感情,连幸福、清闲的觉得也没有表露出来。很多人推测他是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写出这首诗的,是忧郁的时候写的,还是春风得意的时候写的?单从诗本身看不出来。那我们就放下统统揣测,安静地读一读这首安静的诗吧。
诗题中的“江”指的是哪里呢?长安郊区有个地方叫曲江,很多墨客在那里聚会,考上进士之后就在那里饮酒,以是有人说这首诗就写在曲江。但我认为,郊区的池水容纳不了这首诗里的伟大景象,“暮江”该当便是长江。
第一句,“一道残阳铺水中”。什么叫“一道”?江面就像一条大道一样,上面铺满了夕阳,堪称“夕阳大道”。把稳这个“铺”字,“道”和“铺”合营得非常好,一条大道延伸出去,犹如大笔一挥,或者好似沙画一洒。几捧细沙从指缝中漏下去,一条江面就出来了。几笔下去,一道残阳就“铺”出来了。
“铺”出来之后,难道说江面会完备被夕阳所笼罩吗?整条江都是红彤彤的吗?不是。大家如果去过长江边上,在夕阳西下的时候看过长江,你就知道长江不可能全是赤色的。长江的水面太宽了,只有在烈日当空的中午,江面才会都笼罩在金灿灿的阳光之下,那也是一种美。但在夕阳斜照之时,会有更丰富的层次感出来,即“半江瑟瑟半江红”。就好比在话剧舞台上,侧面打过来的光与正面打的光的觉得完备不一样。以是我要说,薄暮中的夕阳便是天下最伟大的魔术师,它让一半的江水“瑟瑟”,一半的江水是红彤彤的。
“瑟瑟”是什么意思?并不是说长江瑟瑟颤动。我们千万不要用当代汉语的觉得去读古诗。“瑟”是一种美玉,一种碧绿色的玉。“半江瑟瑟半江红”,便是半江碧水,半江红光。
第三句,“可怜玄月初三夜”。“可怜”,即可爱、美好。墨客感叹,玄月初三的夜晚是如此美好!
这里卖了一个关子,同时也给前面的薄暮景致做了一个收束。然后墨客就不再写薄暮了。韶光开始往下推移,已然入夜,到了晚上了。
诗人为什么要强调“玄月初三夜”呢?他想提醒我们,这不是夏天,不是冬天,不是春天,正是清秋时节。秋日到了农历玄月,会日趋清寒。二十四节气中有两个节气,叫白露和寒露。古时候人们通过不雅观察、感想熏染露水的变革,体会景象越来越冷。于是才有第四句的景致,“露似真珠月似弓”。
以是,第三句做了一个铺垫,意思是只有在清秋时节的夜晚,才会如此美妙。此时墨客关注的景致,不再是薄暮时分那种辽阔伟大的景致。他在悄悄地不雅观察露水凝集在江畔的草叶上。天上的月色跟草间的白露交相照映,那么幽微,那么柔弱,又那么有神韵。“玄月初三”还透露了一个信息:此时的玉轮肯定不是满月,而是非常细的月牙。弯弯的月牙像弓,凝集在草叶上的露水像真珠。
把稳,大家默写这首诗的时候,“真珠”别写错了,虽然跟“珍珠”说的是同一个事物,便是蚌里面很宝贵的瑰宝,但是别写错。
至此,这首诗我们就读完了。转头来看,短短的小诗却涌现了两次措辞的复沓,一次是半江、半江,另一次是露似、月似。两次“半江”,两次“似”。写这么短的诗,白居易居然敢这么重复、这么琐碎!
薄暮中的夕阳,是天下最伟大的魔术师。
说话琐碎不要紧,你得琐碎得有水平、有质量。两次“半江”,写的是薄暮中江面的两种不同色彩、不同层次;两次“似”,一次写地下的“露”,一次写天上的“月”,展现了天上地下交相照映的场景。在复沓之中,我们既可以读到景物的层次感和交融性,也可以感想熏染到白居易在江边是乐不思蜀的。薄暮的时候他反复看江面,夜晚的时候他又反复看天上地下。他从薄暮一贯站到了露水凝集的时候,久久不肯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