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这一修辞手腕在诗经中就被广泛运用了,”取譬“这个词,在《诗·大雅·抑》中也已经涌现:\"大众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大众
比喻的形式非常多,南宋陈骙在《文则》将比喻办法分为十种:明喻、隐喻、类喻、话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 陈骙的分类比较繁芜,我们一样平常把比喻分为大略的三大类:明喻、隐喻、借喻。下面先看看比喻的三个组成部分。
一、比喻的构成三要素
秦少游《千秋岁》末了一句是标准的比喻手腕: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去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飞红万点愁如海,这种比喻是最常见的”明喻“。可以看出,明喻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涌现的一类。
愁,主题;如,比喻词;海,喻体。在陈望道师长西席的《修辞学发凡》中,把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称之为:正文、譬喻和譬喻词。
一个比喻句子中,本体、喻体和比喻词这三种要素并不一定同时涌现,根据比喻的这三个要素是否涌现可以分为三大类:明喻、隐喻、借喻。
二、比喻的三大类:明喻、隐喻、借喻
1、 明喻
明喻是非常明显的用其他事物(喻体)来比拟想要描述事物(主题)的比喻,明喻也分为两种,详式和略式
1)详式的明喻三个要素都涌现,形式上:主体+比喻词+喻体。
上文提到的秦少游”飞红万点愁如海“相对大略些,愁+如+海。相同点是容量”多“,我的愁就像海水一样多。
李煜《虞美人》用两句组成一个比喻: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顾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少很多多少愁?宛如彷佛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君能有多少很多多少愁?宛如彷佛一江春水向东流。墨客用”东流水“比喻”愁“:愁+宛如彷佛+水。 之以是用两者比较,是由于有一个共同点:绵绵不断无穷无尽。愁如春水流不尽的意思。
还有一种相互比较的比喻, 寇准七绝《长安春日》:
淡淡秦云薄似罗,灞桥杨柳拂烟波。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愁春一倍多。
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愁春一倍多。山+未抵(不如)+愁,重重叠叠的山,也比不上愁那么多。这种比喻和南宋陈骙在《文则》中”对喻”不同:
先比后证,高下符合。《庄子》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荀子》曰:“流丸止于甄臾,流言止于智者。,此类是也。《文则》
2)略式的明喻省略了一个要素,看不到如、似、像等等譬喻词。但是这种形式在诗中很难分辨,和隐喻很难分的清楚。
唐代墨客无可写过一首五言律诗《秋寄从兄贾岛》:
暝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昔因京邑病,并起洞庭心。亦是吾兄事,迟回共至今。
宋魏庆之在《墨客玉屑》中评价颔联说:
唐僧多佳句,其琢句法比物以意,而不指言一物,谓之象外句,如无可上人诗曰'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是落叶比雨声也。
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主体是落叶上,喻体是雨声,晚上以为听到的是雨声,造成起来才知道是落叶的声音,通过视觉判断昨天的听觉,魏庆之说无可作诗的时候把落叶声比作了下雨的声音。 落叶的声音就犹如下雨一样,开门一开,秋叶已经深深地铺满了西林。
这首诗的比喻由于有主体、喻体,以是不是借喻,但是和隐喻比较难差异。
2、 隐喻
隐喻更进一层,为什么这样说呢?隐喻与明喻有两个明显差异,可以看出隐喻的特点。
第一,明喻用“如、似、像、同、犹”等譬喻词,即甲像乙;而隐喻用的是“是、成、变为等譬喻词,甲家便是乙。
第二,明喻用” 像“,隐喻用”是“,可以看出隐喻的主体和喻体更加密切,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明喻相类、隐喻相合。
1)详式 涌现譬喻词语的隐喻
如晚唐五代墨客韩偓的《浣溪沙》
宿醉离愁慢髻鬟,六铢衣薄惹轻寒,慵红闷翠掩青鸾。罗袜况兼金菡萏,雪肌仍是玉琅玕,骨喷鼻香腰细更沉檀。
雪肌仍是玉琅玕,不说肌肤像玉石一样平常,而说肌肤便是玉石,可以体会下”雪肌仍【似】玉琅玕“与”雪肌仍【是】玉琅玕“的差异。
雍陶的七言绝句《题君山》
风波不动影沈沈,翠色全微碧色深。应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央。
不说”【宛如彷佛】水仙梳洗处”,而是说”【应是】水仙梳洗处“。感情色彩不同,以是说隐喻比起”如、彷佛“这种明喻更进一层。
好比评价朋友的友情,三句话明显亲近程度不同:你很像我的兄弟,咱们干了这杯酒; 你便是我的亲兄弟,咱们干了这杯酒 ; 兄弟咱们干了这杯酒。
2)略式 隐蔽譬喻词语的隐喻
辛弃疾的《念奴娇·书东流村落壁》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比来多少华发?
陈望道师长西席讲解隐喻的时候,把辛弃疾的这两句作为的例证: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过去的恨【便是】流不尽的春江水,本日的恨【便是】重叠的云山。
前一句用了李煜”宛如彷佛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典,李煜是明喻。辛弃疾隐蔽了譬喻词,阐明为明喻【如】春江也可,阐明为隐喻【是】春江可以。和上面的兄弟说一样,感情色彩不同,【如】春江感情淡一些,【是】春江则激荡澎湃。
3、 借喻
陈骙在《文则》中也讲到了隐喻,但是他的隐喻更像本日的借喻:
二曰隐喻:其文虽晦,义则可寻。《礼记》曰:“诸侯不下渔色。”《国语》曰:“没平公军无札政。”又曰:“虽蝎臀焉遵之。”《左氏传》曰:“是豢吴也夫。”(若人养栖牲)《公羊传》曰:“其诸为其双双而俱至者与。”此类是也。
诸侯不下渔色。孔颖达阐明说:\"大众渔色,谓渔人取鱼,中网者皆取之,譬如取美色,中意者皆取之,若渔人求鱼,故云渔色。\"大众 渔色是一种借喻,读者一看就明白是什么意思。
借喻比隐喻又进了一层,借喻是比喻中的最高级形式,本体与喻体的关系比隐喻更加密切,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从形式上看,借喻与明喻隐喻最大的差异是:
借喻的本体与譬喻词都隐蔽,只有喻体涌现;而隐喻和明喻的本体必须涌现。随意马虎稠浊的是,譬喻词在三种比喻中都可能隐蔽,差异须要细细体会。
关于借喻的诗例我们看一首王安石的木末诗:
木末北山烟冉冉,草根南涧水泠泠。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
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这两句不见主体,不见譬喻词,只有两个喻体,白雪比喻丝,黄云比喻麦子。虽然没有主体,但是读者“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
三、比喻与借代
看完了三种比喻,还须要把稳借喻和借代的差异。有的比喻也是借代的一种,有的则不是。
1、比喻也是借代
《木末诗》中的“白雪、黄云”是借喻也可以看作借代的一种,又如白居易的《玉真张不雅观主下小女冠阿容》
绰约小天仙,生来十六年。姑山半峰雪,瑶水一枝莲。晚院花留立,春窗月伴眠。回眸虽欲语,阿母在当中。
瑶水一支莲。用莲花来比喻美女,这也是一种隐喻式的借代,主体是“绰约小天仙”,省略了譬喻词,喻体是:姑山半峰雪,瑶水一枝莲。
2、这种借代不是比喻
韦庄的《江上题所居》用“青州从事”来代替酒,“泉布师长西席”代替钱,这是借代不是比喻。
故人相别尽朝天,苦竹江头独闭关。落日乱蝉萧帝寺,碧云归鸟谢家山。青州从事来偏熟,泉布师长西席老渐悭。不是对花长酩酊,永嘉时期不如闲。
四、分外的形式 博喻与比喻不同形式的混用
1、比喻不同形式的混用
诗中的比喻和文中的比喻不同,诗家语更加自由多变,一句话或者一段话如果隐喻和明喻混用,在文章里可能会有不折衷的觉得,但是在诗中却很常见:
杜鹃啼处血成花,梅子黄时雨如雾。寇准
出句用”成“,对句用”如“,按照修辞的阐明,上句是隐喻,下句是明喻。
在五七律中,由于对仗的缘故原由,出句有明喻譬喻词”如“,对句常常用同为明喻譬喻词的”似“当然也有用隐喻词对明喻词的,例如”成“”是“等,白居易这首七律《同王十七庶子李六员外郑二侍御同年四人游龙门有感而作》:
一曲悲歌酒一尊,同年零落几人存。世如阅水应堪叹,名是浮云岂足论。各从仕禄休明代,共感平生心腹恩。今日与君重上处,龙门不是旧龙门。
世【如】阅水应堪叹,名【是】浮云岂足论。名【似】浮云岂足论,似,还有一点猜度的意思,名【是】浮云岂足论;是,变为一种判断和下定论,名声便是浮云,不值得。人间不值得,名利不值得。
2、博喻 博喻中的混用
说比喻不能不讲博喻,数量比较多而且连用的比喻称之为博喻, 例如苏轼的《百步洪》第一首描写水波冲泄的一段: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第二句是明喻,轻舟南下如投梭。第5-8句用一串博喻形容一个“快”字。由于第5句有一个譬喻词“如”,以是这4句都可以看作明喻。
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一段博喻就繁芜了: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密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一串都是比喻主体【声】,个中有涌现譬喻词的句子: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密语,四弦一声如裂帛。更多的是隐蔽譬喻词的句子: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明喻和隐喻,都有隐蔽譬喻词的形式,借喻没有譬喻词,区分起来就比较难了。首先看作者表达的是否清楚,还要看读者自己的理解。例如上面讲的辛弃疾词,旧恨【如】春江流不断;旧恨【是】春江流不断。
结束语
从上面三种比喻的阐述来看,从明喻、隐喻到借喻是一层层递进的,主体和喻体越来愈密切。以是我们在欣赏古人诗作的时候,站在诗词创作的角度看剖析会清晰许多。
在自己创作时,是用隐喻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情呢,还是用明喻就足够了?例如我们自己诗的话,用如还是用是?
雪肌仍【似】玉琅玕;雪肌仍【是】玉琅玕 。
什么情形下利用借喻不会让人误解,还能更好的表达主体?这就看个人的学力了,词汇量不足,诗作就会显得软弱。
@老街味道
唐诗宋词中清明时节的雨有个专业名字 大多数人没有听说过
苏轼、王安石、辛弃疾的这三首豪放词代表作 您最喜好哪一首呢?
从喷鼻香稻啄余鹦鹉粒与黄犬奔马的故事 理解古人诗词句法的奥秘
唐诗宋词便是田园有宅男 边塞多愤青 咏古伤不起这么大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