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逢「诗和远方」:打开浪漫墨客的诗词天下

我们将以韶光为轴,从诗歌源头《诗经》开始泛舟,飘荡在汉乐府的十丈软红,欣赏古诗十九首的涓涓细流,感想熏染盛唐诗歌的惊涛骇浪,沉醉在婉约宋词的静水流深,末了停泊在明清诗词的静波中。
走进那些了不起的墨客们,通过他们的诗词,品味大千天下中的人生百态。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是我们将从《诗经》开始,体验先秦公民的生活百态、民风民俗。
由于《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是老百姓自己创作的「民歌」,以是无论是从措辞上,还是表达的思想主题上,都非常生活化,诵读时朗朗上口,读过之后也有赏心悦目之感。

《诗经》中的内容相称丰富,除了我们熟习的爱情主题外,还有描写农业耕种、采收植物、结婚闹洞房、送别朋侪、官场浮沉的内容,作者大都是一些最普通的普通人,他们通过把诗歌唱出来,来表达内心的或自满、或欢快、或痛楚、或不满……

重逢诗和远方打开浪漫诗人的诗词世界

《诗经》中的诗歌背后,都是一个,或者一群生动鲜活的人物,二千五百年前就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地皮上生生不息,在我们须要的时候,他们还能和我们来一场超过时空的心灵对话。

为何说《诗经》是聪慧之书呢?并不是由于《诗经》中有许多直接的人闹事理,而是由于通过读《诗经》,你能探查一篇篇诗歌中人物的经历与情绪,从而反不雅观自己的思想、言行,对爱情、生活、事情华夏来困扰你的问题,有截然不同的思考,从而解脱自己,让自己回归沉着的心灵。

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是「思天真」,《诗经》中的人们,虽然生活状态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有个共同点——能核阅自己的内心,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情,没有一点掩饰笼罩和浮夸,真实的感情总是最能打动人。
总的来说,《诗经》是一部至真至美,引人向上,思想积极乐不雅观的书,能让人感到放松,感到灵魂舒适。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蒹葭》和《淇奥》两篇诗歌的学习,让大家对《诗经》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心。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蒹葭(jiān jiā):芦荻,芦苇。
蒹,没有长穗的芦苇。
葭,初生的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为:凝集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sù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探求她。
溯洄:逆流而上。
从,追,追求。
阻:险阻,难走。

溯游:顺流而涉。
游,通「流」,指直流。
宛:仿佛。

萋萋:茂盛的样子,文中指芦苇长的茂盛。
人教版为「萋萋」,苏教版为「凄凄」。
晞(xī):晒干。

湄(méi):水和草交卸之处,指岸边。

跻(jī):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采采:茂盛的样子。

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
涘(sì):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译文: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心。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又困难。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边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波折又艰险。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蒹葭》可以说是《诗经》中当之无愧的名篇,还当选入了初中语文教材,诗歌双声叠韵,四言句式,重章叠句,一唱三叹,读起来仿佛一曲天籁,有余音绕梁之感。
正由于《蒹葭》这无穷的艺术魅力,使得它成为《诗经》中流传最广的篇目之一,如果你想进入《诗经》的天下,《蒹葭》也会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第一章的前两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从物象与光荣上点明了韶光和环境。
那成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集成白色的霜,我们仿佛能感想熏染到微微的秋风送来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墨客所追慕的工具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墨客思见心切,一个劲地张望、寻求。
「伊人」,指与墨客关系亲密、为墨客崇敬和热爱而难以忘怀的人。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心。
」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纵然花费很永劫光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只管相距不远,但面前秋水茫茫,游过去也不易,只是能依稀看到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心晃动。

诗歌二、三章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是重章叠唱,它表示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绪愈来愈强烈。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悲惨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陪衬出墨客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述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过程,形象地画出了韶光发展的轨迹,解释墨客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
等待的韶光之久、心情之急迫,通过笔墨自然而然地传达了出来。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取了赋中见兴的笔法。
通过对面前真景的描写与惊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
这种「在水一方」的意境,让这篇诗歌有了独特的艺术代价,追求者想追寻一人,却被河水所阻隔。
再延伸一下,世间统统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各类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人生涯着总会有一些「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可以说贤才、朋友、爱人,也可以是空想、出息、城市,由于人生中各种各样的阻碍,目之可及却触碰不得,这些都是「在水一方」意境的再现。
俗话说「间隔产生美」,想来与这种意境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思之不及的怅惘心情,让人失落落难耐,但是从察看犹豫者的角度核阅这统统,实在内心还有所追求本身也是美好而充满诗意的。

二、《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
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注释:

淇:淇水,源出河南林县,东经淇县流入卫河。
奥(yù):水边波折的地方。
绿竹:一说绿为王刍,竹为扁蓄。
猗(ē)猗:长而仙颜。
猗,通「阿」。

匪:通「斐」,有文采貌。

切、磋、琢、磨: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
均指文采好,有教化。
切磋,本义是加工玉石骨器,引申为谈论研究学问;琢磨,本义是玉石骨器的风雅加工,引申为学问道德上研讨穷究。

瑟:仪容持重。
僩(xiàn):神态威严。
赫:显赫。
咺(xuān):有威仪貌。

谖(xuān):忘却。

充耳: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下垂至耳,一样平常用玉石制成。
琇(xiù)莹:似玉的美石,宝石。

会弁(kuài biàn):鹿皮帽。
会,鹿皮会合处,缀宝石如星。
箦(zé):积的假借,堆积。

金、锡:黄金和锡,一说铜和锡。
闻一多《风诗类钞》主见为铜和锡,还说:「古人铸器

的青铜,便是铜与锡的合金,以是二者极被他们重视,而且每每连称。

圭璧:圭,玉制礼器,上尖下方,在举行隆重仪式时利用;璧,玉制礼器,正圆形,中有小孔,也是贵族朝会或敬拜时利用。
圭与璧制作风雅,显示佩带者身份、风致高雅。

绰:旷达。
一说柔和貌。

猗(yǐ):通「倚」。
较:古时车厢两旁作扶手的曲木或铜钩。

重(chóng)较,车厢上有两重横木的车子。
为古代卿士所乘。
戏谑:开玩笑。

虐:粗暴。

译文:

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
高雅师长西席是君子,学问切磋更博识,风致琢磨更良善。
神态持重肚量胸襟广,地位显赫很威严。
高雅师长西席真君子,一见难忘却内心。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袅娜连一片。
高雅师长西席真君子,俏丽良玉垂耳边,宝石镶帽如星闪。
神态持重肚量胸襟广,地位显赫更威严。
高雅师长西席真君子,一见难忘却内心。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葱茏连一片。
高雅师长西席真君子,青铜器般见精坚,玉礼器般见庄严。
宽宏大量真旷达,倚靠车耳驰向前。
谈吐诙谐真风趣,开个玩笑人不怨。

赏析:

在《诗经》中,描写女子形象的诗歌很多,比如说上面学到的《蒹葭》,又比如说我们耳熟能详的《子衿》《关雎》《氓》,但是描写男子形象的诗歌却比较少,这篇《淇奥》便是个中的一首。

那么《淇奥》赞颂的是哪个男子呢?《毛诗序》说:「《淇奥》,美武公之德也。
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
」这个武公,是卫国的武和,生于西周末年,曾经担当过周平王(前 770—前 720 年在位)的卿士。
史传记载,武和晚年九十多岁了,还是谨慎廉明从政,宽容别人的批评,接管别人的劝谏,因此很受人们的尊敬,人们作了这首《淇奥)来赞颂他。

不过,现在常日认为《淇奥》便是一曲形象的赞歌,而赞颂的便是各地的良辰名将,诗中形象并非实指,而是周王朝时期一个风致高尚的士大夫,具有泛指意蕴。
人们渴望安然、富余的生活,自然会把希望寄托在圣君贤相、能臣良将身上。
赞颂他们,实际上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淇奥》全诗三章,每章九句,赞颂的内容领悟在这三章之中,每章表达的内容并没有本色性的不同,重章叠唱,反复歌颂士大夫的美好。
诗歌采取借物起兴的手腕,每章均以「绿竹」起兴,借绿竹的挺立、青翠、浓密来赞颂君子的高风亮节,首创了以竹喻人的先河。
后来唐代李贺的《竹》,宋代王安石的《咏竹》以及清代郑板桥的《竹石》,都因此竹喻人的名作。

诗歌描写淇水波折幽深之处的绿竹,让人彷佛看到的是「君子」特立豁亮清明的风采,遐想到「君子」内在的「客气有节」,君子从内而外的美好不言而喻。
而且,从首章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到第二章的「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再到末章的「如金如锡,如圭如璧」,解释君子的美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君子后天的学习磨砺而逐步变得丰满的。

加载中...

一个精良、值得夸奖的君子,该当具备哪些品质呢?《淇奥》中的诗句能给我们一些答案。

第一,要容貌堂堂,衣着富丽。
除了「有匪君子」「瑟兮僩兮,赫兮咺兮」这样的概括性描写外,还有「充耳琇莹,会弁如星」这样关于装饰品的细节描写。
外不雅观的整洁大方,对付君子形象的塑造是很主要的,大到整体形象气质,小到装饰品的点缀,都能给人更好的印象。
我们常说「大丈夫不拘泥于小节」,但是从《淇奥》这首诗歌来看,看重外表的美好也是相称主要的。

第二,要有才华。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解释这位君子的行政处事能力很强。
卿大夫从政,公函的起草制订,是紧张事情内容。
至于「猗重较兮」、「善戏谑兮」,则突出君子的外事交际能力。
要放在现在,便是一个内部外部事宜都能处理得得心应手的「良

将」。

第三,要风致高尚。
「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意志武断,心胸宽广,民平易近,用青铜、玉器做比喻,更显示出这位君子德行方面是尤其让人尊敬的。
中华文化中向来讲求「德行兼备」,良好的外面能得到很高的第一印象分,才华是成为君子的根本,而美好的风致才是最主要的成分。
同时具备这三点的人,才是能得到人们夸奖的。

《淇奥》这首诗歌的影响十分深远,「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常用来形容人的文采好,有教化,「切磋」「琢磨」也是我们在生活中常用的针言。
当然,这首诗歌的意义还在于,它给我们供应了一个君子的模范形象,维妙维肖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他外表精细出众,拥有相称的才华,还有着高尚的风致,这样的人放到现在也依旧是个「模范」,值得大家学习效仿。

对付喜好诗词的朋友来说,《诗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库」,农业耕种、采收植物、结婚闹洞房、送别朋侪、官场浮沉……能想到的、想不到的,《诗经》里都有,值得大家细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