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也便是古风和格律诗。

以是这位朋友的问题中间有一些地方有疑义。

为什么古诗里面第三句可以不用押韵(但必须是仄声),而一旦四句全部押韵反而像打油诗了?

括号里的补充是缺点的。
在格律诗中是这样,但是在全诗押仄声韵的时候,第三句则必须平声。
比如孟浩然的《春晓》:

为什么古诗的第三句一定不押韵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晓”、“鸟”、“少”都是仄声韵,而第三句尾字“声”便是平声。
又比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绝”、“灭”、“雪”均为仄声,第三句“翁”便是平声。

以是古体诗中押仄声韵的押韵构造和近体诗恰好相反。
近体诗的格律哀求是必须押平声韵,以是,所有格律诗的第三句,或者说,除了首句之外的单数句都是仄声不押韵的结尾。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首句不押韵,第三句也是不押韵的,而且是仄声。
偶数句“流”、“楼”押平水韵“十一尤”部,是平声。

我们再看一首平起平收的律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去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心腹,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我们就会创造,实在格律诗并非只有第三句不押韵,并且是仄声,除了第一句之外,所有的单数句子都是这样的。

也便是说,所有的古诗,不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基本上所有的单数句子(除了首句),都是不押韵,并且利用和整诗押韵相反的平仄。
如果偶数句是押平声扫尾,则单数句为仄声;如果偶数句押仄声(古体诗),则单数句押平声。

为什么?由于断句啊。
一联诗两句,出句说完,可是诗意未完,我们本日一句话说完,意思没完,怎么办?我们打个逗号。

可是古人没有标点符号怎么办?那就只有在诵读的时候给出差异。
如果押平声韵,那么平声代表诗句完结,话说一半的时候,当然不能押平声韵给别人错觉了,这里就利用不押韵的仄声字,实在也便是见告读诗的人,后面还有半句呢。

反过来诗押仄声韵,则在这里用平声韵断句,同样是为了提醒读者。

在近体格律诗中,第三句如果利用和偶数句相同韵部的仄声字,我们称之为“撞韵”,如果利用了平声,我们称之为“踩脚”。
这都是格律诗须要避免的毛病。

实在不论是格律诗还是古风,咱们都要只管即便避免这种情形。

其余一点,便是由于诗句的吟诵须要抑扬抑扬,高低起伏。
如果一起押平声韵下去,读起来是不是

实际上这种句句押韵的诗也是有的,汉武帝在宫中的时候喜好在柏梁台和大臣们一人一句联七言诗,句句都押韵。
这种诗体,我们称之为“柏梁体”。
但是这是七言诗出身低级阶段的一种笔墨游戏而已,随着魏晋音韵学的发展,以平仄断句的格式很快取代了“柏梁体”。

还有便是说到一首诗如果四句全押韵了就像打油诗了。

实在打油诗也不会犯这种错的。
打油诗流俗,诙谐,但是并不会写成类似于“柏梁体”的句句押韵。
打油诗也要合理断句的。
句句押韵,那只是顺口溜,连打油诗都称不上。

如果认为打油诗便是格式有问题的诗,这种理解是不对的。

关于打油诗的流俗、诙谐、机心三种基本要素另有文章阐叙,就不在这个回答里面啰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