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秦不雅观
流莺窗外啼声巧,睡未足、把人惊觉。翠被晓寒轻,宝篆沉烟袅。
宿酲未解宫娥报,作别院、笙歌宴早。试问海棠花,昨夜开多少?
这首词有的刻本题为“春晓”,内容也是写女子春睡的。从词中“宫娥”二字来看,词的主人公是一位居于深宫大院的美人。清代剧作家洪昇的《永生殿》第四出《春睡》中,有一个曲牌《海棠春》,把秦不雅观这首词全部加以引用,用来形容杨贵妃“春宵苦短日高起”的娇态,可见它在写作上的成功。
流莺窗外啼声巧,睡未足、把人惊觉
流莺啼叫,致使美人惊醒,她慵然而起,感到还没有睡够。诗词的表达须要凝练,很多时候不须要面面俱到,只要写出代表性的事物,则画面就可遐想而出。谁都知道,流莺便是春日年光时间的代表,既有流莺,显然是春日;既有流莺的声音,则不难想见春日风光的绮丽。通过通感想像,由声及色,把室外春天美景都写出来了。
翠被晓寒轻,宝篆沉烟袅
美人屋里,由于翠被稍薄,致使晓寒侵体。这个“轻”字用得恰到好处,如果晓寒过重,则会使人生病,一点浪漫都没有了;如果闷热难耐,则人会躁急,非但没有心情,意象也不雅观观致。只有这样的轻寒,才能让人愈加感到衾被的温暖,感到生活的幸福。况且,春日空气的微寒也自有它舒适的一壁,宋诗里说“吹面不寒杨柳风”,同样是风,春日和冬日的风带给人肌体的觉得是完备不同的。“宝篆沉烟袅”,表明屋内盘喷鼻香仍在燃烧。据宋人记载,当时的盘喷鼻香上有刻度,大约恰好能燃烧一昼夜。秦不雅观写离人失落眠,常常用盘喷鼻香燃尽犹无睡意这一意象。这里则反其意而行之,盘喷鼻香尚未烧完,解释美人春睡未足,和第一句相对应。
宿酲未解宫娥报,作别院、笙歌宴早
下阕场景转换成很有动感的画面,并交代了美人春睡的缘由:原来她昨夜很可能是参加过盛宴,喝多了,宿酒未醒。“酲”的意思是病酒,也便是饮酒醉倒乃至伤了身子。病酒未解,和上阕的“睡未足”相对应。这时宫娥又来报告,其余一个院子里笙歌宴会已经早早开始了。这句暗示深宫大院中生活的豪华奢侈,夜夜宴饮,日日笙歌。两宋经济发达,物产丰富,当时的东京汴梁和后来南宋的都城杭州都是繁华巨邑,商场上行人挥袖成云,挥汗如雨;货架上商品琳琅满目,应接不暇,让人叹为不雅观止。民间如此,宫廷可想而知。宫娥向这位病酒的美人报告笙歌开始的,和“宿酲未解”四个字联系起来,彷佛暗示了她的不耐烦,实在这种昼夜笙歌的日子并不是她所喜好的。
试问海棠花,昨夜开多少
对付宫娥的报告,美人没有直接答复,而是溘然转了个话题问道:“昨夜海棠花开了多少了?”这句提问显得有些突兀,但细细剖析,它无疑通报了这么一个信息:“我并不关心宴会,也不喜好笙歌,我只是想知道海棠花昨夜开了多少。”讯问海棠这件事看似毫无道理,但人的情绪表达有时便是这样,极为奇妙,没有道理可寻。李清照曾写过一首著名的《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和秦不雅观这首词有相似之处,都是女子宿酒未解,向侍女讯问海棠花的。但是李清照的词脉络清晰,逻辑清楚,她问海棠,意在惜花,担心昨夜风雨将花打残。而秦不雅观笔下的美人问海棠花,就没有这种逻辑,表达的情愫却更为幽眇。大概这位美人真正关心的便是海棠花的开放、春日芳菲的消长,然而逐日迫不得已、必须参加的笙歌宴会却让她不得清闲,不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有此生理,她才会在宫娥报告宴会的时候溘然顾旁边而言它。从这点来看,这首词比李清照那首所传达的情境更为弯曲。也有人认为,这美人问海棠是撒娇,《草堂诗余》正集卷一的眉批就说:“媚杀。”这样理解,也未尝不可。
描摹宫廷生活的作品,历代墨客词人写得很多,但多数作品难免靡丽之讥,而且艺术造诣不高。有些更由于是奉诏而作,基本上便是堆砌辞藻而已,犹如汉代大赋,极意铺陈渲染,毫无生气,读来味同嚼蜡。而秦不雅观这首小词文辞旖旎,音节和缓,构造上没有落入古人的窠臼。从宫中美人在黄莺的鸣叫下宿酒初醒,以及她与宫女问答之类眇小场景着笔,充满了生活之趣;而美人的忧伤倦怠也从问答中模糊浮出,一个慵
从艺术手腕上来看,此词的画面感很强,从流莺啼晓到美人惊觉,从翠被到篆喷鼻香,末了到和宫娥的对话,就像一段精心剪辑过的录像。以是《草堂诗余隽》卷一评论说:“流莺唤睡,海棠独醒,情景恍在一盼中。”这首词六个韵脚中,“巧”、“袅”、“早”、“少”四个是上声,从语音学上来讲,上声的腔调一样平常比较长,读来有一种摇荡而悠长的觉得,和整首词旖旎柔媚的风格也是很相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