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子瞻,北宋人。他有一个弟弟,名叫苏辙,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与苏辙从小一起终年夜,一起读书。他们的名字很讲究,非常符合他二人的性情,轼为马车上的横木,其貌不扬,却必不可少;辙是马车行驶的车轮印。苏轼不长于装饰自己外表,常常口无遮拦,而苏辙性情沉稳,干事干练。
他们二人,不仅是兄弟,更是师友。苏轼曾说苏辙“岂是贤兄弟,更是益友生”,苏辙也称夸苏轼“自傲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无良朋”。二人都是神采洒脱,文采飞扬。苏轼不消说,诗、文称绝一时,首创了豪放一派;苏辙的诗词是意境闲澹,文有“一唱三叹”之声。
由于他们才华出众,特殊是苏轼,他们之前的兄弟情就特殊令人冲动,在中国历史上,很难再找出他们这样的例子。苏轼杭州通判任满时,主动哀求调去密州,便是希望可以离苏辙近一些;乌台诗案时,苏辙连上十几道奏折,宁愿代兄受罪。他们之间诗词唱和特殊多,个中有关中秋节的三首,放在一起看,直教人潸然泪下。
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上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诗做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轼时任密州太守,与其弟苏辙已经七年未见了。
俚语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年中秋节,苏轼与苏辙仍旧不得团圆。是夜皓月当空,银辉各处,苏轼与好友是“欢饮达旦”,喝了一夜酒,可是越热闹越惦记亲人。在明月的帮助下,乘酒写下了这一千古名篇。
二、《阳关曲·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熙宁九年冬,苏轼得到移知河中府的命令,离开密州南下。次年春,苏辙从京师来欢迎苏轼,兄弟一同赶赴京师。不久,苏轼又改命知徐州,苏辙一贯随着哥哥来到徐州任所,住到中秋往后才离开。
弟弟刚刚离开,哥哥就又忍不住想他了。去年不能一起赏月,谁知今年一起赏月了,反而更加希望久长久长在一起!
三、《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公元1097年,苏轼时年六十。又是一个中秋节,不可避免地思念起子由了。
此时他们连遭打击,苏轼被贬儋州,苏辙被贬雷州。在前往被贬处所的在路途中,他们一起盘桓了几个月,度过了他们人生中末了的相处光阴。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苏轼已垂垂老矣,不知道还能不能与子由中秋相会呢?事实是不能了。苏轼遇赦后,北上常州,苏辙一贯写信给苏轼,劝他来颍州同住,一起“对床夜雨听萧瑟”,苏轼原想定居常州,后来改变主张,以为还是跟苏辙在一起更好。
谁知操持还是没有实现,只能分居两地。不久苏轼传染了痢疾,一病不起。1101年,苏轼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苏轼临去世前,为见不到苏辙而“大憾大恸”,非常伤心,非常难过;苏辙接到噩耗,则“号乎不闻,泣血于地”,伤心的直接吐了血,可见二人兄弟情深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