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少华,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
农历正月又叫元月,夜在古代又被称为“宵”,正月十五作为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故被称之为“元宵”。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隋·隋炀帝《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自隋唐始,元宵节就成为一年之中特殊热闹的日子。赏花灯、吃元宵、猜字谜、舞龙灯各种活动丰富多彩,因而民间便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这些欢闹让古代墨客浅吟低唱,写出一首首随处颂扬的诗词佳作,至今读来依然唇齿留喷鼻香。
灯火辉煌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据《大唐新语》记载,武则天时,元宵夜京都洛阳都要大放花灯。豪门贵族车马喧哗,市井之民欢歌笑语,不雅观赏花灯人隐士海。
苏味道诗描述的正是元宵节不雅观灯盛景。灯月照映,游人如织。此诗如一幅古代节日的风情画,让人百看不厌。
他乡月夜人,相伴看灯轮。
光随九华出,影共百枝新。
歌钟盛北里,车马沸南邻。
今宵何处好,惟有洛城春。
——唐·韩仲宣《上元夜效小庾体》
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闹元宵的情景,使元宵灯节成为了最有诗意,最为消魂的时候。读这首唐诗,可以想见当时元宵节的热闹非凡。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落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明·唐寅《元宵》
元宵夜如果只有残酷的灯,短缺皎洁的月,无以尽兴;如果只有皎洁的月,没有残酷的灯,无以为春。
元宵节灯光就像白天一样雪亮,灯月照映的村落庄是美的,灯月映照下的村落女则更美。她们青春抖擞,春风得意,尽情欢笑。
全诗意境幽美动听,节日里玩灯赏月欢腾热闹的景象跃然纸上。
月满蓬壶残酷灯,与郎携手至端门。
贪看鹤阵笙歌举,不觉鸳鸯失落却群。
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
归家恐被翁姑责,盗取金杯作照凭。
——宋·佚名《鹧鸪天》
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很动听。宋徽宗每年元宵夜登宣德楼不雅观灯“与民同乐”。
凡来楼下不雅观灯的百姓都可得到一杯恩赐御酒。一对青年夫妻在人群中走散,妻子挤到端门下,喝完一杯恩赐御酒顺便偷了一只金杯。御林军士创造后把她扭送到徽宗面前,少妇急中生智,吟此诗为自己辩白:她和丈夫不雅观灯走散,担心回家受到公婆责怪,只好拿金杯回去,证明是在端门前喝了皇上恩赐御酒,没去别的地方。徽宗听了少妇的聪明应对,真的把金杯赏赐给她。
《宣和遗事》记有此事:“宣和间,上元张灯,许士女纵不雅观。各赐酒一杯。一女子窃所饮金杯。卫士见,押至御前。女诵《鹧鸪天》词如斯。徽宗大喜,以金杯赐之,卫士送归。”
桂花喷鼻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清·符曾《上元竹枝词》
有人说,中国节日文化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便是饮食文化。
元宵节是娱乐节,也是美食节,元宵节要吃汤圆。最初,人们把这种食品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汤圆”,名字取团圆之意,象征百口人团团圆圆,和蔼幸福。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
——宋·姜夔《诗曰》
姜白石这两句写元宵夜灯火阑珊后,夜深人静,风雨袭来,安谧中稍带孤独失落落之感,与元宵节的热闹气氛形成对照,以此怀念离去的亲人。
元夜景尤殊。万斛金莲照九衢。
锤拍豉汤都卖得,争如。
甘露杯中万颗珠。应是著工夫。
脑麝浓薰费小厨。
不比七夕黄蜡做,知无。
要底圆儿糖上浮。
——宋·赵师侠《南乡子·尹先之索净圆子词》
甜喷鼻香的汤圆味从这首词里洒脱出来。吃元宵象征家庭像圆月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欲望。
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
歌钟喧夜更漏暗,罗绮满街尘土喷鼻香。
——唐·张萧远《不雅观灯》
有人把元宵节称作中国的“情人节”。
古代待字闺中的姑娘即便是白天都不得外出,更何况夜晚了。而元宵节则没有这个禁忌,男女都可以玩月赏灯,这给恋爱的青年男女以良好的机遇,在灯火阑珊处秘密相会。透过张萧远诗句,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唐代女子不雅观灯的盛况。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薄暮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一说朱淑真)这首词既写出了情人的俏丽和当日相恋时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不见伊人的怅惘和忧伤。去年元宵夜与情侣相约在薄暮的柳树下,如今又是元宵夜,灯与月依旧那么亮,可再也见不到心上人了,不觉泪水湿透了衣衫。
朱淑真诗云:
灯火辉煌触目红,揭天鼓吹闹东风。
新欢入手愁忙里,往事惊心忆梦中。
但愿暂成人绸缪,不妨常任月朦胧。
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
——宋·朱淑真《元夜》
朱淑真元夜不雅观灯,乐不思蜀,她希望这灯月交辉的夜晚能够永驻,同心上人永久沉浸在情意绵绵的幸福中,她畏惧明年今夜没有了今日的欢快。她怀恋那一段逝去的情绪。少女时期的朱淑真也曾萌发出纯洁的爱情,心灵相通的情郎也曾闯入她的生活。但那个时期的女子没有爱情自由,她由父母做主,嫁给一个俗吏,婚后很不幸福。
肠断月明红豆蔻,
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清·纳兰性德《鬓云松令》
爱情是浪漫的、美好的,而恋情破灭之后,物是人非的失落落与孤独更是让人难以释怀的。读这些诗词,能不为有情人难成家眷扼腕嗟叹。
能使妖魔胆尽催,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顾相看已是灰。
——《红楼梦》元春·元宵字谜
这是《红楼梦》中元春制作的元宵字谜。
元宵节不雅观灯猜谜,是一种民俗文娱活动,是从古代就流传的元宵节特色习俗。农历正月十五,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在不雅观赏花灯之美时,通过猜字谜,得到充满意见意义的智力磨练,人们每每乐此不疲。
《红楼梦》中有多处描写贾府元宵节猜字谜的活动,从中可以看出猜字谜的确妙趣无穷。
字谜不同于谜语。字谜多利用汉字的一字多意,一词多解,通过别解、假借、离合、增损等方法来猜射答案,就像打老虎一样难,因而古人又把字谜称作“文虎”、“灯虎”,猜字谜称作“射虎”、“打虎”。
如以“星”为答案,谜语的谜面是:棋子多,棋盘大,只能看,不能下。而字谜的谜面是:诞辰。诞辰便是生日,故而日和生字合在一起,便是一个星字。猜字谜多是文人游戏,因而这也是一门学问。如《红楼梦》中李绮用“萤”为谜面猜一字,答案是“花”字。如果你不知道《礼记·月令·季夏》里“腐草为萤”一句话,就很难猜到。
古人特殊喜好用四书里的句子做答案,如《镜花缘》里用“只把官场作戏场”为谜面,打《论语》一句,答案是“仕而优”;用“红旗报捷”作谜面,打《孟子》一句,答案是“克告于君”。
没有学问是真的射不中。正由于字谜猜射难度大,古代的一些字谜至今还没有唯一的答案。如《红楼梦》里的这则字谜:
小红骨贱一身轻,私掖偷捞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红楼梦·薛宝琴·蒲东寺怀古字谜》
答案就有“缝衣针”、“红天灯”、“骰子”、“竹帘”、“炮竹”等。
猜字谜是元宵节不可短缺的节目。猜字谜增长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成了我们民族富有特色的文化传统。一个有文化秘闻的元宵节,真好!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元·佚名《折桂令元宵》
元宵节是春节的尾声,要给喜庆祥和的春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从而格外热闹。
闹元宵读诗词,给欢快的节日增长一些诗意和美好的享受。那一句句隽永的元宵诗词仿佛都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将我们的思绪拉回到古老的节日氛围里。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宋·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尝赋此坐间成四韵》
让我们吃着元宵,到古诗词里寻文化基因,过一个充满诗意的元宵佳节吧!
-作者-
朱少华,莒南县人,中学高等西席。喜好写作。传授教化论文、散文随笔、诗歌、剪纸等作品,散见多家报刊及网络平台。在征文及网络文学作品大赛中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