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送月》 梅兰妮作(8岁) (寄自荷兰)

《关于月饼的想象》张熙骅作 (9岁) (寄自英国)

《美好的中秋节》 石娅婳作 (6岁) (寄自英国)

《思乡》 赵文淼作 (9岁) (寄自美国)

千里相思共明月

《嫦娥和玉轮》

由中文学校老师带着做出来的月饼,妈妈讲的中秋故事,老师讲的关于中秋的中国古诗词……寓意团圆的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在华裔青少年的心中鲜活而富有内涵。
在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之际,他们将思乡之情凝在笔下,描在画中。

我的思念是圆的

胡彬(13岁)

年年中秋,相思如钩。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
转眼间又是一年一度美好的节日——中秋节。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甜又喷鼻香。
”在这一天,人们都会吃月饼以示团圆。
最初,月饼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和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叫玉轮为“白玉盘”,我叫中秋节为“月饼节”。
圆圆的、甜甜的月饼是我的最爱。
除了月饼我还十分喜好听妈妈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听了多遍,总是听不烦,以为特殊新奇,非常希望有一天我也能飞上天去,飞到月球上与他们一块儿玩耍,一块儿坐在弯弯的玉轮上,看闪闪的星星。

虽然我年事在增长,可每到中秋之夜,我们一家人还是会雷打不动地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看中秋晚会,还会一起思念远在中国的亲人。

疫情暴发以来,我深刻地体会到中秋节更是思念亲人的节日。
周末在中文学校,为了让大家对中秋节有更深入的理解,老师为同学们组织了做冰皮月饼的活动。
能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月饼,这是一件多么幸福而故意义的事呀。

下课后,我兴冲冲地来到食堂,创造桌子上放着四大盘馅料——紫薯馅、奶黄馅、豆沙馅、菠萝馅,还有四大盘颜色不一的熟面团、小电子秤、熟糯米粉以及制作月饼和包装月饼的各种工具。
同学们迫不及待地随着姨妈的辅导动起手来:力气大的同学把粉团揉得光滑又有弹性,心细的同学掌管电子秤,手巧的同学卖力包完馅之后收口,我们一丝不苟像是在进行一个重大项目。
我们把面团放在掌心轻轻滚动变成圆形,再将其压扁,把馅儿放在上面,然后用冰皮将其包起来,末了用模具做出图案花样,同学们欢呼起来。
没过多久,托盘里躺满了一个个样式互异的月饼。

把自己亲手做的月饼送给爸爸妈妈、叔叔姨妈,真的是最快乐、最有创意的事。

遗憾的是,远在中国的亲人尝不到我的手艺,那一刻,我唯有对玉轮许愿:“我的思念是圆的,中秋的玉轮也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在天涯海角都能瞥见它。

(寄自葡萄牙)

听妈妈讲中秋的故事

林君沣(11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昂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在中文学校学习时,老师教了我们这首唐代墨客李白写的诗,见告我们诗中表示的是作者的思乡之情。

“什么是思乡之情?”我问妈妈。
妈妈看看一脸困惑的我说:“等你终年夜就知道了。
”是啊,我才刚刚11岁,从未离开过自小成长的地方。
妈妈的故乡却远在中国,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她已经良久没有带我们回家乡了。

妈妈接着见告我“思乡便是思念故乡”。
在妈妈小时候,每逢中秋,一家人都要聚在一起。
奶奶做的鱼,爷爷包的饺子,再加上喷鼻香甜的月饼,大家坐在一起热热闹闹,边聊边吃,时时时感叹谁家的闺女要出嫁了,谁家的儿子有出息了要去北京读大学了。
直到开始分月饼,大家又安静下来,由长及幼,依次取了月饼吃。
一家人一边吃月饼,一边望着月光下远处的麦田,心里默默地祈祷秋日的收成。

中秋节对妈妈来讲便是思乡,思念故乡的明月,思念儿时手中的那块月饼和月光下那一望无尽的麦田。
听着妈妈的讲述,我多么希望能与妈妈一起回到她的家乡,享受故乡的明月,故乡的野外。

(寄自丹麦)

低头思故乡

张思哲(15岁)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之夜的玉轮圆如玉盘,月色皎洁,以是圆月也象征着团圆。

身在异国他乡的我们,虽然不能与远在故乡的亲人一起团圆庆祝,但也不忘送去我们的祝福。
妈妈从网上给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订购了月饼、螃蟹和新鲜的水果,希望亲人们能够在收到礼物的同时感想熏染到我们的顾虑和祝福。

随着中德两国紧密的贸易互助,我们在德国各大城市的亚超都能买到月饼、粽子和各种有名的中国小吃。
当我在亚超看到我小时候在中国喜好吃的一种小饼干时,一下子以为家乡离我并不迢遥,彷佛就在身边。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环球,我们一家人已经良久没有回中国了,但是每当我的同学跟我分享他新买的手机、耳机等中国制造的产品时,我的内心都无比自满,在心里祝福祖国日益强大,越来越好。

记得在中文学校学过李白的诗句:“昂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也是我今年中秋节时的心情。

(寄自德国)

盼团圆

王素洁(12岁)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
对身居外洋的华人来说,中秋节时更能体会“独在异域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蕴。

每逢中秋节这一天,姐姐会帮爸妈做家乡口味的月饼。
爸妈放工回家第一韶光会和在海内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通过视频电话谈天,而我则带着弟弟妹妹吃月饼。

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口味的月饼以及水果,非常丰硕。
我们百口人喝着茶,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
天上的玉轮又大又圆,像挂在天边的一壁镜子,又像一个大大圆圆的笑脸对着我散发着温顺的光。

由于疫情,今年的中秋节是特殊的。
我真希望疫情尽早消散,不论是在海内还是在外洋的家人都能团圆在一起,而不是只能在网络上对话。

(寄自荷兰)

惦记亲人惦记家乡

张帆远航(15岁)

中秋节的历史古老,文化丰富,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非常主要。

作为外洋游子,疫情之下的百口团圆显然成了一种奢望。
很小时,由于父亲事情的变动,我来到了德国,不久之后父亲回到了海内,只有母亲在德国陪着弟弟和我学习。
疫情发生之前,我跟爸爸以及家中其他长辈每年能见面一次,那是在暑假返国期间。
疫情暴发后,返国很困难,惦记家人自是难免。

除了想家人,我们也惦记祖国,惦记她的繁华,她的文化,她的环境。
我们惦记走在大街上知道自己在“家”的觉得,惦记周围所有人那熟习而亲切的乡音。

虽然我在德国已经住了11年多,德国已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但我的基因里深深地刻着中国的烙印。
暑假期间,返国探望亲人,刚到达时的感想熏染便是终于到家了,当时我一直地考试测验从内心的最深处调动起每一片之前对中国的影象。
可随着祖国的发展日月牙异,有时候我会以为那种熟习的觉得变得陌生起来。

说到惦记,我还惦记几年前的我,惦记曾经对这个天下毫无头绪的我。
如今的我,对付很多小时候不理解的事情,通过新学的知识,有了充分理解和认识。

中秋节是惦记的节日,惦记亲人,惦记家乡,也惦记那个曾经高枕而卧的自己。

(寄自德国)

看到同一轮明月

肉肉文/图(5岁)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妈妈会准备螃蟹、水果,我们还要赏月、吃月饼。

中秋节的玉轮很圆很亮,姥姥和奶奶说她们在中国看到的玉轮也很圆很亮,我想我们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

我听过嫦娥奔月的故事,也听过“西游记”里广寒宫的故事,知道嫦娥住在玉轮上,她还有只小白兔。
今年我和妹妹也养了两只兔子,这个中秋节我们给它们准备了一块胡萝卜口味的月饼。
由于妈妈说,中秋节便是要百口一起庆祝,小兔子也是我的家人。

(寄自加拿大)

中秋节的期望

游乐琦(13岁)

中秋对我来说并不陌生。
从个人就听父母讲关于中秋的故事,在中文学校里每逢中秋节,也会举办干系活动,久而久之,大家对关于中秋节的传说都十分熟习了,比如关于嫦娥和后羿的故事。

中秋节最受欢迎的甜点是月饼,寓意百口团团圆圆。
月饼的设计和口味各不相同,全取决于制作者所居住的地区。
人们用月饼和美食来供奉玉轮,祈求好运,也是中秋节的风尚之一。

中秋节除了赏月、拜月和吃月饼之外,许多家庭和商家也会挂上灯笼,使得周遭环境更有节庆气氛。
传统的灯笼设计是赤色的,以示好运。

中秋节的许多传统都离不开团圆和幸福。
风柔、雨润、花好、月圆,幸福生活日日甜——虽然疫情还未消散,但大家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不会变。

(寄自荷兰)

充满回顾的日子

陈静雯(14岁)

中秋节是中国人必过的传统节日。
还记得在我小时候,每当到了中秋节那一天,我和妈妈都会先去超市买月饼。
超市里的月饼种类繁多,有蛋黄馅的、豆沙馅的、水果馅的……回家途中,途经集市还会看到小孩子在那儿猜字谜,猜中了就会有礼品,真是温暖有趣的回顾。

中秋节的晚餐是非常隆重的,桌上摆满了喷鼻香喷喷的饭菜,亲戚们欢聚一堂,热闹而温馨。
饭后,一家人一边吃着适口的月饼,一边赏着洁白的玉轮。
那玉轮悬挂在高空,又大又圆,就像一个大圆盘。
一缕缕银色的光洒满了全体天下,像给天下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这些都是我关于中秋的美好回顾。

寓意团圆的中秋节是个让人思念家乡的节日,期待疫情消散,早日和家人团圆。

(寄自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