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纪念孔子诞辰的系列讲座中,我分别教唱了朋友们《诗经·关雎》《诗经·子衿》《诗经·桃夭》《诗经·蒹葭》》《诗经·月出》,创造最受朋友们欢迎的便是《蒹葭》一诗的吟唱!
尤其是好多男性朋友们,最喜好的便是唱《蒹葭》。站在男人的角度看这几首诗:《关雎》吟唱的是别人的爱情、《桃夭》庆祝的是别人的婚礼;《月出》描述的是对一个嫦娥般俏丽的女神级人物的倾慕,与普通人间隔远;《子衿》是一个小女子的苦处,虽然“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广为传唱,但格局毕竟略小;《蒹葭》则言说的是自己的情绪!
哪一个男人心中没有自己的“伊人”呢?!
演 唱:刘冬颖曲调来源:南京师范大学陈少松教授所传唐文治师长西席吟诵调录音、混音:黑龙江广播影视传媒集团 董宇总策划人、出品人:刘冬颖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心。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秦风·蒹葭》蒹葭,便是傍水而生的芦苇。在河边、在山涧,在肥美的水域、在贫瘠的黄地皮上,处处可见她俏丽的倩影。
在寂寞清秋的清晨,秋水如练、白露为霜,诗中主人公在芦苇丛生的岸边张望,他所思慕的“伊人”既若有若无,又宛然在目。他不畏路途困难险要、迂回曲折,一下子逆流而上、一下子顺流而下,穷追不舍,而伊人却一下子在水中心、一下子在水滩、一下子在水边,可望而不可及、缥缈而又神秘。
那伊人,可能与墨客有万水千山之隔,也可能是咫尺天涯。无论若何求索,“伊人”终不可得。只有苍茫的秋水和挂满露珠的芦苇在风中摇荡,凄迷而又感伤。
从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也可以觉得到韶光的推移,但是不论韶光如何流逝,主人公依旧仰望、追寻着“伊人”。
诗就在这男人的迷茫中戛然而止了。留下的,只是读者们心中无数的顾虑。诗中主人公的怅惘是光鲜的,但这种情绪却不用夸年夜的情绪爆发来宣泄,而是于寻寻觅觅之中蕴藉而热烈地追求。
我讲座时为了方便朋友们学习,都是准备五首旁边的诗,朋友们喜好学哪首就学哪首。大家一样平常都会选《蒹葭》!
很多男性朋友学的特殊来劲儿,估计是想起了自己的伊人吧?
读这首诗时,许多朋友提问:“伊人”是谁呢?是男还是女?诗中写的是现实,是想象,还是梦境?
这些问题,在诗中是没有答案的。《毛诗》郑笺说“伊人”指“懂得周礼的贤人”;又有学者说“伊人”是汉水神女;朱熹反对这些说法,认为“不知其何所指”;今人又都以为这个“伊人”指的是恋人。
或者,这首诗便是一个古老的寓言吧?
可以说,《蒹葭》之美,便是这些问号之美。有一千个读者,就可以有一千位“伊人”。
此诗所创造的幽好意境,纯系墨客想象中的虚拟天下。墨客执著于自己这一份求索,今人诵其诗,也被这执著冲动着。他的痛惜追索已经超越了世俗尘凡,上升到追求空想的精神境界。诗中的“伊人”形象扑朔迷离,可望而不可及;所表达的情绪深情绵绵、神韵缥缈,可感而不可捉摸,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把诗的主旨理解为对爱情的追求、对空想人物的思慕,都未尝不可。
伊人的美,就在于“宛在水中心”。诗中的秋水伊人神韵飘渺、风致嫣然,令人对之有无尽的憧憬。读《蒹葭》而字字落实考据,就如将蒙娜丽莎完美的面庞割裂去研究她到底是鼻子美、眼睛美还是额头美了。
我喜好“蒹葭”,这两个都是草字头的字,让久居城市的我瞥见他们就感想熏染到一种暗香。感谢造字的先人给予如此妙不可言的形、音、义,让一把通俗俗通的芦苇,从远古俏丽到如今。
一起吟唱《诗经·蒹葭》吧,唱出你对“伊人”的思恋!
欢迎大家多多互换读诗体会!
想理解更多干系古典诗词及吟唱的文章,请关注“风雅弦歌”同名微信"大众年夜众号、新浪微博!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需注明或删除,请作者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