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远师

唐代:白居易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关于拜师的诗句有哪些

2.林琴南敬师

清代:佚名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
师贫甚,炊不得米。
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甚至师。
师怒,谓其窃,却弗受。
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3.寻隐者不遇

唐代: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送元暠师诗

唐代:柳宗元

侯门辞必服,忍位取悲增。

去鲁心犹在,从周力未能。

家山余五柳,人间遍千灯。

莫让金钱施,无生道自弘。

5.师说

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以是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贤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贤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贤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贤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拜师收徒依照中国古代拜师礼内容有:

(1)弟子向老师赠予六礼束修,古时六礼包括: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心苦,寓意为苦心教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桂圆,寓意为功得圆满;憔悴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

(2)行膜拜,双手献茶之礼。

(3)老师回赠礼品。

2.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投师如投胎”。
有的行业,一入师门,全由师傅管教,父母无权干预,乃至不能见面。
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须要隆重的风尚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
一样平常拜师礼仪分成四个程序。

第一,拜祖师、拜行业保护神。
表示对本行业敬仰,表示从业的虔诚,同时也是祈求祖师爷“保佑”,使自己学业有成。

第二,行拜师礼。
一样平常是师傅、师母坐上座,学徒行三叩首之礼,然后跪献红包和投师帖子。

第三,师傅训话,宣告门规及赐名等。
训话一样平常是教诲徒弟尊祖守规,勉励徒弟做人要明净,学艺要刻苦等。

3.古代的拜师礼适用于所有师生关系,不仅普通学生,便是皇太子也不例外。
按照拜师礼仪规定,皇太子初入学,拜见老师的程序及哀求,与州、县学的拜师礼是一样的。
拜师的礼俗反响了对授业解惑的老师的尊敬,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
人学之后则强调敬师,在行为规范上哀求:遇见老师,必作揖见礼;老师提问,必起立回答;向老师提问,要举手;老师坐着时,学生该当侍立一旁;老师站着,学生就不可以坐着; 老师在场,学生不可高谈阔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