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王勃人生中末了的残酷算作是一条刻画在影壁上的蛟龙,那么序文后面的七言诗便是能让蛟龙腾空而起的一双明目。
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这首一字千金的诗歌。

滕王阁

王勃

王勃用56字的诗概括了七百字的滕王阁序为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

滕王高阁临江渚,珮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在当代人的眼中滕王阁是一座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建筑,但在王勃看来,它不过是一座刚建好不过二十余年的新楼,而它的建筑者便是李世民最小的弟弟李元婴。
李元婴最早的封地是山东滕州,故称滕王,这也便是滕王阁名字的由来了。

虽说滕王阁在当时并没有什么历史代价,但却是李元婴这位艺术大家的精心精品。
它既拥有富丽堂皇的外不雅观,又不乏精美绝伦的内在润色,此外还是建立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奇丽环境之中。
以是当年阎都督才会在此举办盛大的宴会,而本日我们才有福泽能一睹王勃的大作。

首句诗就开门见山,交代了滕王阁所在的位置,“滕王高阁临江渚,珮玉鸣鸾罢歌舞”。
站在高高的滕王阁上俯瞰着奔流不息的赣江,而耳畔的歌舞声则逐渐停歇下来,取而代之的是如鸾凤鸣唱般的环佩之声。

王勃在本句诗中用“高”字突出了滕王阁的巍峨之态,又用“临”字点明了滕王阁的形胜之美。
仅通过半句诗就席卷了滕王阁的全貌,可算是神来之笔。
而后半句则借助歌舞后的佩饰声,描述出他有幸参与的那场盛大的宴会。
试想一下,与会人身上环佩叮当的声音居然如比翼双飞般高亢入云,这会是一个何等盛大的场面!

在描写完宴会场面后,王勃又把把稳力重新放到滕王阁上,即“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逐日清晨,从南面的江上会飞来朵朵彩云,在画栋彩阁之上穿梭嬉戏;而到了夜晚,珠帘就会卷起来自南昌山的雨露,与云朵们挥手告别。

王勃用精髓精辟的措辞描述出滕王阁每一天的奇丽景致,而云穿画栋写出了滕王阁的高耸,与首句中的“高阁”相呼应。
至于“珠帘暮卷西山雨”则写出了王勃在滕王阁登高远眺的场景,为下文的怀古伤今埋下了伏笔。

倚阁望江山,愁绪满怀,于是王勃将贰心中的千言万语都汇成一句话:“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本句诗中的白云、潭水和太阳都是千载不易的存在,但欣赏和赞颂他们的人呢?随着春去秋来,又有什么人能与这些美景共存在天地之间呢!

写滕王阁序及诗的时候,正是王勃最落魄,最伤感的时候。
他因杀害官奴曹达,不仅自己被开除公职,还连累父亲被贬到交趾(今越南境内)这么偏远的地方。
以是身处盛宴的王勃,才会发出对世事无常的感叹,用“几度秋”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无奈与凄凉。

如果说上句诗是王勃的主不雅观感想熏染,那么他在诗歌结尾处,就结合滕王阁的实际情形为自己的感想熏染供应了一个例证,即“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本句中的“帝子”自然是指滕王阁的建造者李元婴。
想当初,弱冠之年的李元婴建造了这座巍峨的高阁,但随着光阴的流逝,现在他已经是一位半百的老人了。
以是王勃以青春不在的“帝子”与“槛外长江”做了一个比较。

当年那位斗志昂扬的建造者现今已垂垂老矣,而赣江水却还是一如既往地流淌在滕王阁的表面。
在比拟中,王勃以实例再一次证明了在岁月摧残下人类的微小与无奈,抒发了人生短暂,功业难成的慨叹。

静阅闲话

纵不雅观全诗,这便是一篇浓缩版的《滕王阁序》。
它同样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首联写出了滕王阁阵势的形胜之美;颔联则描述了这里山明水秀的壮丽景致;而末了两联怀古悲今,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悲痛和感叹。

王勃把序文的七百余字精简成五十六个字,再一次用他的才华惊艳了全体大唐,也为后世留下了千金求一字的趣闻。
你知道是哪个字吗?

参考资料《全唐诗》《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