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归正传。
今日开始读“敬姜论劳逸”。很多时候,我只要一看到“×姜”,就会想起春秋历史上一堆的美女来,比如:庄姜、文姜、宣姜、齐姜,哀姜等等,齐国真出美女啊!
本文说的“敬姜”,美不美不知道,但作为大家族的主母,想来肯定不丑。她青史留名,却是由于她被孔役夫点赞了,那绝对称得上以德服人。
“敬姜论劳逸”这篇文章粗粗读来,觉得难度不太大,但倘若细细琢磨,你会创造还是挺费斟酌的。本日我刚读了个开头,就让我觉得,平平淡淡的句子,最需仔细了,一欠妥心就错过了很主要的知识点。
这篇文章开头的一段,简述了全体论述的由来:
原文是这样写的: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文伯曰:“以歜(chù)之家而主犹绩,惧干季孙之怒也。其以歜为不能本家儿乎?”
大意是:有个当官的,散朝回到家,去问候母亲,母亲正在纺麻。官员就说,妈,您这是干啥呢?以我们家的家世,家主还纺麻,万一被宗主瞥见了还不得生我气啊,肯定会怪我不能好好侍奉家主。(您这不是打我脸吗?)
大意倒是明白,可是,我被“以歜之家而主犹绩”中的“以”和“而”给难住了。
“以”肯定是介词,“而”肯定是连词,表迁移转变,但详细这个句子的主谓宾都是哪些呢?
查词典可知:
“以”作介词,先容动作履行时的工具、凭借、身份等,可译为“用”、“凭借”、“按照”、“根据”等等,凭直觉该当译为“凭借”、“按照”、“根据”,但总以为差了那么一点意思。
我的意思是说,一个介宾词组后面接一个连词“而”,这不好翻译啊。总不能译成“凭借我家”、“按照我家”吧?当代汉语的习气是,“凭借我家(的势力、财富、人脉等)”,或“按照我家(的地位、财富、家世等)”。但文中的“以歜之家”的“家”包括了“地位”、“财富”、“势力”等很多内容,我们不能硬添加个中任何的一项进去。
我们来看看名社的全注全译版的译文---
岳麓版译为:公父文伯退朝回来,去拜见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正在绩麻。公父文伯说:“像我们这样的人家,做主母的还要绩麻,恐怕要惹起季孙发脾气,以为我不能伺候母亲吧!
”
上古版译为:公父文伯退朝回家,拜会他的母亲,他母亲正在绩麻。文伯说:“像我这样的家庭,主母还要纺麻,恐怕会招致季孙发怒。他将会怪我不能奉侍好母亲吧!
”
个中,“像我们这样的人家”和“像我这样的家庭”,“以”译成了“如”,而且,“之”只有作动词的补语时,才能译为“得”或“这样”。
下面我试着一句一句来剖析:
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
父,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表字后面,音甫;
公父文伯,人名;
前“朝”,朝廷;
后“朝”,古代见人皆称“朝”,多用于卑见尊、下见上,如臣下进见君长、晚辈问候长辈,诸侯相拜见也称为“朝”,这里可译为“拜见”、“拜会”、“拜候”等;
两个“其”,他的,指公父文伯的;
方,正,正在;
绩,缉也,将麻捻搓成线;
惧干季孙之怒也。
惧,动词,担心,忧虑;
干,犯也,触犯,招致;
之,助词,的,表限定;
怒,名词,怒气;
也,语气词,于动词性谓语后,表肯定,译为“是…的”或“呢”;
其以歜为不能本家儿乎。
这句话虽然不难,但实在有两个比较主要的虚词,即“其…乎”和“以…为”。
“其…乎”,表示测度,相称于“大概…吧”、“或许(恐怕)…吧”;
“以…为…”,“以”是表示“以为”或“认为”意义的动词,与“为”字相合营,组成兼语式的意动句,表示对人或事的意见或判断,相称于“认为…是…”、“把…当作…”;
事,对公曰事奉,对私曰侍奉;
末了就剩下难句了。一本一本地挨个查虚词词典,大都无所得,直到我查到楚永安的《文言复式虚词》,终于在P411查到“以…而…”这个词,而且还把这句话作为第一个例句。
个中注为:以…而…,表示凭借某种条件本不应做的事情却去做了,然后下文解释这样做的结果。“以”与其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作状语;“而”是个连词,既表示迁移转变,又起着连接状语和中央词的浸染,可译为“凭着…却(而)…”;
有了这个结果,再解读这句话就随意马虎多了。
以歜之家而主犹绩。
以歜之家,译为“凭着我公父歜的家庭”,作状语;
歜,chù,公父文伯的名,即公父歜;
之,的,表限定;
主,家主,此处指其母敬姜;
犹,副词,还;
总结如下:
原文: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犹绩,惧干季孙之怒也。其以歜为不能本家儿乎?”
试译为:公父文伯退朝(回家),(去)拜候他的母亲,他母亲正在绩麻。文伯说:“凭着我公父歜的家庭,而母亲还要绩麻,(我)担心触犯季孙的怒气呢。大概(他)会认为我公父歜是不能侍奉母亲吧?”
题外话:
有个网友留言讲,直译解释水平比较low。反过来,实际上便是讲,意译解释水平比较high。实在,我的文章本来是说,对付初学者而言,要尽可能多地直译以积累大量的文言词汇,而不是长期勾留在心知其意而口不能言、笔不能写的阶段,以至于延误了自己的进阶。
这让我想起广为流传的“子贡问时”一文。我不知道这篇笔墨是否准确,也不知道详细典出何处。贴于文末,徒博君一乐耳。
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役夫乎?”曰:“何劳师长西席?”曰:“问时也。”子贡见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谈论不止,过午未休。
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役夫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客乐而乐也,笑辞役夫。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子贡异色。
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子贡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