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敦儒词《好事近》赏析
读了数年的宋词,才悟出读宋词是须要境界的。而境界的高低,与读者对作者的理解和读者进入作者内心天下的深浅密切干系。所谓“心有灵犀”是此谓也。如朱敦儒之《好事近》词:“摇首出尘凡,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高下是月牙。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闪动。”当属此类。
“摇首出尘凡”,一开头,作者就直截了当地说出了离开樊笼(官场)的惬意。“摇首”、“出”、“尘凡”动态地、镜头似地反响出了作者的内心天下。“摇首”便是晃着脑袋,离开是非之地。可见作者对“尘凡”的厌恶。有举重若轻之感。从这句话可以读出作者与陶翁的不同境界。陶诗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个中的“久”、“复得”不是要比“出”、“尘凡”繁琐、困难得多吗?这一句已经非常让人舒畅了,而更舒畅的在“醒醉更无时节”。用本日的话来说,是饮酒喝到自然醉,睡觉睡到自然醒。这还不算,作者还一身“绿蓑青笠”装扮服装,“披霜冲雪”去探求快乐,去亲近自然。“晚来风定钓丝闲,高下是月牙。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闪动。”于是,风景涌现了,作者的内心天下也空阔、博大了。尤其是这句中的“钓丝”与“闲”的匠心结合,更展示了作者是真正“闲”。有诗云:“不是闲人不得闲,闲人不是等闲人。”正是由于作者的“不等闲”,才有“高下是月牙”这种天与地、内心与外界的十全十美。而“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闪动。”更进一步将作者的内心天下与外部景物有机交融,使作者达到“看孤鸿闪动”这样行云流水、万物在我的人生最高境界。作者用层层递进的关系、层层剥离的手腕,让自己顿悟。这种顿悟是“出”尘凡、“披”霜雪、“风定”钓丝闲、“高下”是月牙、“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闪动这持续串富有节奏的、动词和景、物的描写、交融、体验与聪慧的凝集。
史籍载: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靖康、建炎间,屡召不起。绍兴三年(1133)以荐补右迪功郎,五年(1135)赐进士出身守秘书省正字(校正笔墨的官吏)。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晚落致仕,除鸿胪少卿,秦桧去世,依旧致仕。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从前以清高自许,不愿做官。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了一个期间。朱敦儒生平的七十多年中,做官的韶光很短,长期隐居在江湖之中,被称为是“资质旷逸,有神仙风致”的词人。以是,他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反响闲适的生活。
这首词写作手腕大略,由近而远的时空描写,由景物寓意自由人生的豁达、旷远,是宋词中意境深邃的好词。这首词既不是豪放风格,也不是婉约风格,却能有机地昭示人生的一种难得境界,最能表示朱敦儒的“神仙风致”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