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唐代,《洛中见闻》中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
北宋之时,月饼尚在宫廷内盛行,少量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
后来演化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反响了人们对家人团圆的美好欲望,也是对亲朋好友深深的思念。
苏东坡在《留别廉守》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在宋代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开封胡饼店的盛况:“胡饼店即卖门油、菊花、宽焦、侧厚、油碢、髓饼、新样满麻。
每案用三五人捍剂卓花入炉。
自五更卓案之声远近相闻。
唯武成王庙前海州张家、皇建院前郑家最盛,每家有五十余炉。

《东京梦华录》也是已知的最早将中秋作为一个独立条款加以记录的古籍。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
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
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漓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桔,皆新上市。
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去外。
闾里儿童,连宵嬉戏。
夜市骈阗,至于通达。

而月饼一词,最早收录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会》中卷二○《熙朝乐事》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月圆中秋吃月饼那你知道月饼的来历吗

到了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了北京中秋祭月与吃月饼的习俗,当时的月饼上就有月宫、蟾蜍和兔子的纹样,最大的月饼直径竟达二尺。
关于月饼的记载也逐渐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风雅。

桂枝喷鼻香-月饼

团栾届节。
乍捧出玉盘,分样蟾窟。

回顾穿天补后,岁华飘忽。

登筵空惹图灵笑,笑厨娘、巧今新乞。

味调霜蔗,喷鼻香黏露桂,有人能说。

正凉夜、高寒宫阙。
怎饾饤粗工,如此冒昧。

争道携来天上,当年甜雪。

小时不识留佳话,到而今、绅士何物。

寄声馋客,休教蟆蚀,一轮无缺。

这是近代藏书家、订正学家章钰所作的一首吟咏月饼的诗词。

到了当代,月饼的品类也越来越多,月饼也超越了其本身的的食品意义,成为了中国人独特的情怀寄托。

当然除了这些,关于月饼还有许多的传说,例如:嫦娥与月饼、唐玄宗与月饼、朱元璋与月饼等等,有些历史已不可考。
但最主要的是,中秋节家人团圆,共聚一堂,其乐融融,末了品读好诗词祝各位诗友:一块月饼,全家团圆;愿你和家人团圆美满,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