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读音异读系列之磋商

第四节 古诗词中的“看”字到底该怎么读?

◎南郭居士

话说在去年的中华诗词大会上,有网友问“‘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末了那个‘看’字,董卿念第一声(勘),康震念第四声,谁对谁错?”不过后面有网友回答:“这个我昨晚也留神了,康震昨天晚上念的是四声,但今晚念的是一声。
”这解释该当是康震口误了。

清平调词三首(其三)

古诗词中看字到底该怎么读南郭居士

[唐]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阐明东风无限恨,沉喷鼻香亭北倚阑干。

不知读者您之前是否也读错过呢?这首诗中的“看”的确该当读(kān),究其缘故原由,还得从诗词的叶韵提及。
所谓叶(xié)韵,一作“谐韵”、“协韵”,是诗韵术语。
谓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反面,须改读某音,以折衷声韵,故称。
南北朝有些学者按当时语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韵不和谐,便将作品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
明陈第始用语音演化的事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
"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如此看来,这个“看”我们的确读错的太多了!
当然这并不能怪我们,紧张是由于古今读音变革的缘故原由。
但这并不能为我们错读打圆场,这是由于古诗词讲求平仄押韵,如果读错,就不符合其规则了,同时会影响音调变换的美感。
当然也不要说规则是人定的,由于这规则早就由古人定好了,你变了就不是古诗了。

古诗中的押韵基本因此平韵为主,李白的清平调三首也全押的是平韵,因此这首诗中的“看”也就读平声无疑了。
而有人说清平调在清蘅塘退士所编唐诗三百首中收录在七言乐府中,故应读四声的情由便可以打消了。
平声韵的紧张特点是发声比较平和,押韵的诗使得生理觉得通畅、安稳和合拍。
唐宋期间,为了科举须要,当时政府开始大规模修纂韵书,以作为用字标准,个中平声韵便是古韵类中最大的一个组成部分。

格律诗规定是用平声韵的,而且要一韵到底,这倒为我们判断叶韵供应了方便,由于只能押平声韵,那么“看”如果涌如今韵脚处,就一定读平声(kān),涌如今白脚处,就一定读仄声(kàn)。
比如下面几首律诗是押平韵的,个中的看就一定读平声(kān)了: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kān)。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喷鼻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kān)。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去世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kān)。

而有人认为“看”如果不在句尾,那就随便读,这实在也是不对的,还须要通过平仄判断。
我大体比较了一下,按照古诗平仄,多数诗词里的“看”都读平声。
比如下面五首诗词中的看都读(kān),之以是一下举了五首例子,是为了顺便纠正一下一些人缺点的读音,由于我敢说大多数人都是读错的。

诗例,以下诗词中的“看”都读(kān):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喷鼻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算作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不识庐山真面孔,只缘身在此山中。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雨霖铃·寒蝉悲惨

[宋]柳永

寒蝉悲惨。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仄仄平平仄仄),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按照平仄规则,接下来再举几首必须读仄声的诗例,由于和当代读音一样,因此大家都没有读错过吧。

诗例,以下诗词中的“看”都读(kàn):

七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冬日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放船开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宿甘露寺僧舍

[宋]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仄平平)。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下面再举两个分外的例子。

上崔十五老丈

[唐]刘商

天汉乘槎可问津,寂寥深景到无因。

看花独往寻诗客,不为经时谒丈人。

这首诗的“看”涌如今句首,按格律规则可平可仄,因此我认为,只假如可平可仄的字,我们只需按当代的读音读便是,无需纠结,由于它不影响音韵效果。
因而本诗中的“看”就读四声。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 玄都不雅观桃花

[唐]刘禹锡

紫陌尘凡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不雅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有人说“无人不道看花回”中的“看”读一声,估计是受了古诗大多读一声及“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影响。
但我认为该当读四声,由于本句平仄正格为“平平仄仄仄平平”,这里“看”的位置是仄,如果是平就三平尾,读感想熏染影响。
其余本诗中的看是不雅观看的意思,没有通知的意思,因此读四声为宜。

对付古风文体的诗这里也提一下,如果“看”在韵脚处,此时就按高下句的押韵判断,是平韵就读一声,是仄韵就读四声。
如果“看”不在韵脚处,就可按当代字意的音读。

其余,关于古诗词“看”的读音的磋商不在当代和当代诗词之列。
当代读音中,“看”为守护、看守、监视、看押之意时读(kān),别的都读(kàn)。
因此对付当代诗词,我们只需按字意读音读即可,不存在叶韵问题了。
比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数风骚人物,还看目前”等,个中的“看”字按诗意都读四声。

附:

古诗读音异读系列之磋商

◎南郭居士

序言

最近一个文友把她的《诗词300首录音稿》发我,要我帮助核对一下个中一些多音字或异读词的读音,她说这是一套小学生及幼小衔接启蒙用的识字卡片,我溘然觉得此事重大,马虎不得,弄不好会误人子弟,于是便认负责真地核对起来。
不过核对过程中,创造许多字的读音分歧一,各有各的情由,乃至和该文友的不雅观点也不是太统一,于是我以为校注该录音稿涌现了难度,已经有必要对古诗的读音做一些明确的时候了,本着负任务的态度,最少要表明我的见地。
我以为自己的不雅观点必须明确,绝不能模棱两可,该怎么读该当解释自己的情由和依据,供读者参考。

不足为奇,曾有一篇《播音员请把稳,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的帖子引起热议。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念cuī还是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念xiá还是xié?“一骑尘凡妃子笑”中的“骑”,念jì还是q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野”,念yǎ还是yě?该帖指出,现在新版教科书上的注音是衰(shuāi)、斜(xié)、骑(qí)、野(yě),与大部分人印象中的衰(cuī)、斜(xiá)、骑(jì)、野(yǎ)已不同。

实在针对异读词的读音,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电部于1985年12颁发过《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2016年5月作出修订),它是关于异读词读音规范的最新的法定标准,是我们规范异读字读音的紧张依据。
然而,它依然知足不了我们读古诗的哀求。
由于它“不列出多音多义字的全部读音和全部义项”,且在字后注明"统读"的,表示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这便是引发“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议论的终极溯源。

我随意查了一下“骑”字,《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注明“骑qí(统读)”,没有“骑(jì)”读音。
又查了一下“斜”字,也未被列入。
看来的确有必要对古诗中的一些字的读法做出明确磋商了。
好在涉及古诗读音问题的字的数量并非很多,因此,针对此问题,下面我想通过一些详细的诗例,分节进行磋商并与读者商榷。

作者简介:

南郭居士,本名郭军,67年生人,陇南市武都事情,籍贯甘肃徽县。
有近千篇文学作品在各种报刊书本揭橥。
著有《南郭词文》,并获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诗歌提名奖。
合编有《雪藻兰襟精华诗词》、《清韵十二家》、《临屏精华诗词赏析》、《陇南青年文学年度诗歌精选2018-2019》等诗词选集。
曾发起创建枫叶文学社并出期刊《枫叶》。
撰写数十篇诗词理论方面的文章。
获“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当代诗入围奖。
作品入编第四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
被全国诗词家神州行组委会付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精良诗词家”及“新时期诗书人家”称号。
系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甘肃省作协、《诗刊》子曰诗社会员,中华精良传统文化传承人,入编2022版天下名人录,中华文化旅游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武都区作协理事、区诗词学会副会长,陇南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陇南诗词》编审,《炎黄诗词》总编,《成州文学》顾问,雪藻兰襟诗词编审。
原佳构文化论坛总编,原《中国诗歌报》诗词创研中央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