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八首经典咏松古诗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你喜好哪一首

提壶挂寒柯,了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陶渊明,晋宋期间墨客、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墨客之宗”,首创了田园诗一体。

此诗作于墨客辞官隐退之时,墨客以孤松自喻,表达自己不畏严霜的刚毅品质和不为流俗所染的高尚节操。

青翠的松树成长在东园里,荒草掩没了它特立而俏丽的身姿。
冬天严霜降临,百草凋零,青松挺立、常青的身姿就涌现在世人面前。

倘若松树连成林,反倒不为人所留神,唯独只有一株孤松独立于世,众人方才称奇。
我把酒壶挂在那松枝上,一边饮酒一边向远处眺望。
人生短暂犹如梦幻,何必将自己束缚于世俗的尘网中。

2.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南轩松

唐·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洒脱终早晚。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松树在古代文学中常常被视为高洁、坚韧、傲骨的象征。
李白以孤松自况,表达他的人生态度。

南轩有一棵孤独的松树,枝叶繁茂,层层叠叠。
它终日洒脱地摇荡着,伴随着不断吹来的清风。

在树荫下,生出了苍翠的苔藓,呈现出一片碧绿的色彩。
秋日的烟雾将它染成了深色,更显得这棵松树的古朴和持重。
墨客李白感叹着,何时这棵松树能够冲破云霄,直上数千尺的高空,展现出它的雄伟和壮丽。

诗中的南轩松,不畏清寒,不惧寂寞,顽强成长,展现出了松树的独特性情和品质,也暗喻李白对崇高空想,远大抱负的追求,以及自己坚韧、傲骨、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3.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846—904),字彦之,号九西岳人、九西岳叟, 唐末现实主义墨客。
杜荀鹤出生微寒,中年才考中进士,但并未得到实际官职,只得带着愤懑回到家乡,后在唐末郁郁不得志中病逝。

长满松针的小松树,默默无闻地长在深草丛中,人们并不关注它。
随着韶光的推移,才创造已经比周围的野草赶过了许多。

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贯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

墨客托物讽喻,借此表达了出身寒微的人在成才过程中的倔强不屈,勇于进取的精神,抒发出墨客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贫穷而不受赏识的愤懑以及不满之情。
这首诗所蕴含丰富的哲理:人们每每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忽略了其内在的代价。

有时候我们默默无闻地努力事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关注,这时候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我们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终有崭露锋芒的一天。

4.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赠从弟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186-217),东汉末东平国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
他的诗作多以壮美山川为背景,借景抒怀。

这是刘桢赠给其堂弟的咏松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在风中耸立不倒,经寒冷而不凋零。
勉励堂弟刚毅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也表达了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颂和追求。

高山上的松树挺立耸立,山谷间狂风狂风呼啸。
风声是多么的剧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
只管满天冰霜剧烈急骤,松树的腰杆终年正直直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寒冷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松树坚韧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不畏寒冷,不惧风雨,不屈不挠,傲然特立,绝不退缩,这便是松树的精神。

5.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题小松

唐·李商隐

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

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李商隐,晚唐墨客,字义山,善于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代价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被广为传诵。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生平困顿不得志,壮志难酬,于是写下这首诗,借小松抒发自己的傲然和高洁。

我怜爱庭院中那孤傲挺立的小松,枝叶眇小树荫清淡,带来满座清风。
只管在盛开之时,它未曾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经由霜雪的洗礼,它依然青翠挺立,郁郁葱葱。

四季更替,枯荣变换,它却在岁月的磨砺中不断发展。
终有一天,它会长成参天算夜树,成为栋梁之才。

这首诗措辞清新隽永,意境深远。
只有那些经由精益求精的人和物,才能真正展现出自己的代价和俏丽。
而那些只顾面前名利的人,终极只会像秋日的落叶一样,随风飘散,化为虚无。

6.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

咏寒松

南朝梁·范云

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

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

范云,字彦龙(公元451年-公元503年),南朝文学家。
范缜从弟,子范孝才。
“竟陵八友”之一。

青松在风雪中傲然独立,历经千年的风霜,依然青翠如初,不屈不挠。
它的修直与密叶,展现了青松的优雅之姿。
面对风雪岿然不动的巍然,那稳若磐石的坚毅,正是范云空想人格的象征。

参天的寒松用细长的枝条拂开了云层,茂密的树叶遮住了天空。
我在凌厉的寒风中知晓了松树不屈的气节,我在厚厚的积雪下见证了松树高尚的品质。

整首诗措辞简练、朴实自然,通过写松树的挺立倔强,不为厉风暴雪所屈,凛然贞烈的气概,表达了墨客对保持不懈、伟岸不屈品质的崇敬和追求。

7.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

赠王桂阳

南北朝·吴均

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

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

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

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

吴均(469-520),字叔庠。
吴均出身寒贱,好学有俊才。
其诗文受到沈约夸奖,诗文自成一家,称为“吴均体”。
王桂阳,即桂阳郡太守。
吴均曾经一度寄托于他,但未受看重,后来便离他而去。
这是吴均的自荐之作。

一棵幼小的松树,刚刚破土而出,就被埋没在丛生的杂草里。
人们无法窥见它那笼聚云气的高远志向,又怎么能知道它拥有不畏霜雪的铮铮傲骨呢?

幼松的枝干柔弱,随时可能遭受摧残,纤细的茎叶随意马虎受到轻藐欺凌。
当幼松一旦长成参天算夜树,为你挡风遮雨,庇护众生。

这首诗利用了托物言志的手腕,句句写松,句句又与人有关。
墨客以小松弱小,易被摧残,比喻自己地位低下,不受看重;借松“笼云心”“负霜骨”的性情,表明自己怀有壮志,却不为人知,以松树终年夜后可以“覆明月”,表明自己一朝成材,便可为君效力。
全诗情意委婉,笔意蕴藉。

8.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书院二小松

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李群玉,字文山,他极有诗才,《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
李群玉的书院中刚刚移栽了两棵小松树,墨客乘兴而为作此诗。

书院中的两棵小松树,为这处普通的小院增长了一种宁静和清雅的色彩。
小松树长出一簇簇稚嫩而翠绿的枝叶,树皮呈现如鳞般的花纹。
从此往后,悄悄的窗边便有了小松细微的韵律,如古琴般悦耳,读书之余增长了一份美妙旋律。

小松虽然身处尘世之中,却带着一种超脱和清雅的美感。
“秋烟”来形容松树的眇小和柔弱,用“二尺鳞”来形容松树的皮纹,形象而生动。

这首诗咏松诗,从色(幽色)、形(秋烟、二尺鳞)、声(细韵)三方面,突出小松虽然身处尘世之中,却带着一种超脱和清雅的美感,新奇真切,别具韵味,同时感想熏染到墨客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怜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