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庆祥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宵一刻值千金”“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些熟习的诗句逐一涌上心头。
是谁从浩如烟海的唐宋诗卷中,筛选出这些朗朗上口的诗篇,人们却少有提及。

打开《绘图千家诗注释》,正文之前,标明“弥补重订千家诗表明卷上”:

信州 谢枋得 叠山 选

韩庆祥原创丨谢枋得和他的千家诗

琅琊 王 相 晋升 注

谢枋(bing)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人(今江西弋阳),著有《叠山集》,是南宋文学家。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都是七言诗,每一页上部,绘有工笔花鸟人物,画面与诗文相呼应。
有月下吹箫,牛背横笛;有童子嬉戏,松下对弈。
画笔细腻,神态逼真,人物须发清晰,在“小人书”涌现之前,这样的书本让孩童一见入迷。
他还编选过一个注本,其善本今存中国国家图书馆,系明代宫廷皇子的读物,仅存七律36首。
黄绫封面,版式也是上图下文,珍稀豪华,彩绘如新,可见谢枋得对童蒙诗歌启蒙是下了功夫的。

谢枋得生平,历经妻离子散、山河破碎的南宋末日。
年少时候,宋蒙联手灭了金朝,可那之后,南宋的日子更不好过。
谢枋得中进士那年,同科进士、20岁的文天祥考取第一名状元。
不料,命运竟然让这两位出色的人物为南宋殉节。
1269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对南宋全线进攻。
1276年3月,临安沦陷,年幼的宋恭帝及其母后和宗室、大臣、宫女3000余人,以及南宋户口、版籍、礼乐祭器、图书珍玩,都被劫掠到元大都。

危亡之际,65岁的太皇太后谢道清接管文天祥的建议,派官员保护杨淑妃带着两个庶出的幼子逃出临安,南下闽粤,留下赵氏一脉,连续抗争了三年。
在广东崖山,南宋军民顽强不屈,与元军激战,全军覆没,1279年南宋灭亡。

《弱宋》一书写到,面临国破家亡,江山易主,“南宋士人刚毅不渝的民族气节,将沉寂的士大夫精神高扬了起来,从1268年元世祖忽必烈攻襄阳算起,去世节文臣武将,有名有姓的130人。
”清史学家赵翼感慨:“历代以来,捐躯殉国者,惟宋末独多。

例如:1276年,元军逼近临安时,朝廷派文天祥出城会谈,此时宋廷已经没有会谈的地位了,文天祥当即被元军扣留。
押解途中,他在镇江逃脱,又赶往福州,辅佐新登基的幼帝,连续指挥抗元战役。
1278年,文天祥在海丰败北被俘,元军想用他的名气,写信招降广东的南宋将士。
可他抬笔写出正气凛然的《过单独洋》“人生自古谁无去世,留取赤心照汗青”,元军只好作罢。
忽必烈见到奏报,感叹道:“谁家没几个忠臣!
”让押往大都,把他关进肮脏惨淡的地牢,威逼困惑,不屈其志。
三年炼狱般的屈辱,他反而写出了叱咤风云的《正气歌》。
末了,忽必烈亲自出面劝降,仍不为所动,1283年1月9日,在菜市口就义。
他的夫人欧阳氏从收殓的血衣中取出一份遗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唯其义尽,以是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成仁取义的遗言光芒四射,他为了崇奉而献身,反响了宋代主流思想,也为后世的去世节志士树立起高高的精神标杆。

谢枋得官至江西诏谕使,他因批驳奸相,而屡遭贬谪。
但当元军南下,攻陷鄂州、安庆、九江之后,他变卖家产,振臂一呼,招募民兵。
这位文官当仁不让,站到第一线武装抗元。
当天子代表民族与国家利益时,他无限忠实;当太皇太后在元军拘押下诏令臣民降元时,他拒不接管。
元兵扣留其83岁老母(桂氏),但老太太深来岁夜义,临难不惧,元军无奈将其放归。
谢枋得让宗子回家侍奉祖母,留次子与他隐居弋阳,闭门讲学,向弟子宣扬爱国思想。
后辗转流落于福建建宁一带的山野,麻衣草鞋,卖卜教书谋生。
人家给他元朝的钱,他就生气扔地下,只肯收米面等实物度日。
他藏身武夷山中,五次谢绝招降。

元得天下,忽必烈开出宋代旧臣30人名单,命部下到江南,征召他们入朝为官。
1288年冬,福建官吏将谢枋得押送到元大都。
囚室在悯忠寺,他看到寺里有块曹娥碑,就说:“曹娥是东汉的女孩子,为了找父亲的尸体,十四岁就尽孝而去世。
我怎不为国殉难呢?”他得知文天祥已经就义,谢太皇太后已病故,恭帝在软禁中度过十年了。
于是擦干眼泪,说:“当年集英殿赐进士第,有幸与文天祥同榜,今仍有机会与他同游地下,岂非幸耶?”他向南再拜,绝食五天而亡。
其子将他收殓,归葬江西信州。
文谢二人同科进士,肝胆相照,为国捐躯,合称“文谢二山”(文天祥号文山,谢枋得字叠山)。

关押谢枋得的悯忠寺,建于公元645年。
那年,李世民带兵去东北辽阳城,与高丽征战半年未有胜负,将士战去世2000多人。
撤兵途中,在幽州,也便是现在的北京,唐太宗盖了座庙,来安顿征东将士的亡魂,这是中国早期的忠烈祠。
李敖在小说《北京法源寺》里写道,唐太宗建庙480年后,金朝在这里关押了徽钦两个天子。
又过了一百多年,元朝又在这里关押南宋的进士谢枋得。
清朝雍正天子给它改名为法源寺,地址就在北京宣武门外西砖胡同。

读宋代诗词,常常听得到那些墨客国破家亡后的悲泣声:“一片春愁待酒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有的在流浪中夙夜难宁:“披衣起,但悲惨四顾,年夜方生哀”;像淮上女,被携途中,一步三转头,愁恨交织:“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李清照晚年已经“载不动许多愁”,“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些愁,都汇聚到南宋灭亡的悲歌里了。

谢枋得本人,在《千家诗》中留下宝贵的两首七绝。
如《庆全庵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过去读它,以为是在翻炒《桃花源记》故事。
当我知道了谢枋得经历,才理解了墨客的寓意,是探求桃源躲避元朝的征召威逼,恐怕被渔郎创造他的踪迹。

另一首《蚕妇吟》则直接读出他满腔义愤:夜半难眠的蚕妇,担心蚕叶不敷影响蚕宝宝成长;另一些夜深不眠的人,却是为了通宵达旦地寻欢作乐,“不信楼头杨柳月,美男歌舞未曾归。
”用这样光鲜的对照,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对权贵阶层的戳穿与批驳。

谢枋得编选注释千家诗的年代,该当是他30岁中进士,到五十岁之前的官宦生涯中完成的。
到他大胆就义时,这本《千家诗》已经传播开来了,大概元朝公卿士大夫也会用它来给子弟启蒙的。
可惜的是,没有留下那位绘图画家的名字。

明末清初,有位叫王相的学者,他该当是读着《千家诗》终年夜的。
他把谢枋得没有完成的唐宋五言诗精选出来,其开篇即是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
五言部分也分两卷,寄托着谢枋得的两卷七言诗合并刊印传世。
都是绝句在前,律诗在后,图文折衷,顺理成章。
我从少年到老年,只不过挑着顺口的朗诵,不知道这书是宋明两代学者接力编成的,更不知道编者谢枋得是一位千古忠义之士。

在古代童蒙读物“三百千千”的序列里,《千家诗》涌现得最晚。
虽然号称千家,却仅有124位作者,200多首近体诗。
但它确实把诗歌的种子送进了千家万户,播遍了海角天涯。
清朝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又编选出适宜童蒙教诲的《唐诗三百首》,媒介第一句就说:“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
”这是对《千家诗》最中肯的评价。
是啊,一本启蒙读物,超过800年,影响了南宋之后历朝历代的学童。
《千家诗》流传至今,仍是热销书刊。

谢枋得,宋代诗坛的佼佼者。
他讴歌春天,拥抱春天。
1289年4月25日,春天来到了元大都,虽然又是“绝胜烟柳满皇都”的景象,但墨客没有苟且。
他吟唱着那些歌咏春天的诗篇与人间永诀,把生命献给了自己挚爱的家国,谱写了文学史上一首挽歌。
他的《千家诗》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地皮,我们该当永久纪念谢枋得。

注:书名《弱宋》,即《弱宋:造极之世》陈胜利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年8月版。

【作者简介】韩庆祥(男),原供职于济南市机器工业局。
系山东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协会员。
虽然多年从事机器制造业,但一贯喜好文学,1965年起,开始揭橥文章。
多年来,本人的诗歌、散文、评论文章陆续在《济南日报》《大众日报》《公民日报》《齐鲁》及省、市、县级报刊揭橥,连同网络文章将近300多篇,著作有《我和带锯二十年》《家庭成员作品集》以及诗集《祖国的清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