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曲子从唐朝的开元、天宝年间,一贯走红到了中晚唐期间。
到了宋代,由于苏轼闹出的一场“误会”,它被改名为《阳关三叠》,同时传播达到高峰,成为宋人饯别时的保留曲目。
后来,在明清期间变成琴曲,成为了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的《阳关三叠》。

王维在唐朝天宝年间曾担当宫中太乐丞,按照当代的话说,他便是在外交部下属礼宾司管理礼仪接待用的音乐。
而且王维不仅精通音律,还善于绘画。

他这一首送别小诗,前两句写得风景如画,后两句写得义重情深。
至于诗中送别的工具,看样子应该是一位被公派赴安西戍边的官员。
《唐律》中称,杜甫说这位“元二”即墨客元结。

一、《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王维在渭城写一首送别诗苏轼一次失落误使其成名曲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端人。

本诗的详细创作韶光不详,有学者剖析,应该是写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往后,即安史之乱以前。

诗的开篇第一句,直接点明了事宜发生的地点,是在长安西北的“渭城”。
那里曾是秦代咸阳故城。
唐人从长安出阳关,都是从渭城出发,因而渭城里面设有专门的官方驿站。

清晨,下了一场阵雨,不一会儿就停下来了。
以是说是“朝雨浥轻尘”,雨不大,只是把地面刚刚打湿而已。

这一场雨可以说是下得恰到好处,由于雨小,恰好把官道上扬起的飞尘洗净,且路上不会留有积水跟泥泞。

小雨沾湿了道路两旁青青的柳树和客舍的白粉墙,让它们的颜色变得清新可爱,就像是刚刚用图画染出来的一样。

送别的题目,常常会被写成伤感之作。
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末句的“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而王维自己也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的句子。

但是,王维在这首诗中的送别,却是非常沉着的。
这是由于,元二是奉王命前去安西前哨防守的。
当时大唐国力壮盛,安史之乱还没有爆发。

只管安西荒僻,生活上不如长安便利,却也没有太多的危险。
并且任职期满后,如果不失足误,元二还有可能会得到朝廷的褒奖,或者还会升官。

只管如此,王维还是要在诗中表达出对朋友元二的不舍之情。
与好兄弟在一起,就不作“儿女共沾襟”式的话别了。
国人在和朋友宴饮送别时,喜好相互敬酒,因此王维才会在诗的最末两句中说“劝君更进一杯酒”。

再喝一杯,再多喝一杯,为什么呢?由于这一杯酒代表的是“兄弟情意”。
出了阳关,到了安西都护府。
那儿虽然有酒,却没有可以共饮的“故人”了。

王维这首七绝,一经问世就红遍了全体大唐。
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李龟年的弟弟李鹤年,将它谱成了《渭城曲》四处传唱。
后来白居易设家宴,也总是拿它来唱。
由于它的感情浓淡,恰到好处,适用的场合就比较宽泛。

元代往后,中国人把设宴接待朋友,叫做“接风洗尘”,想必这“洗尘”二字,正是从王维的“朝雨浥轻尘”化来。
只不过,这里的“洗尘”不再代指为亲友送别了。
由于送别有了专用的曲子来唱,名字就叫《阳关三叠》。

二、《渭城曲》与《阳关三叠》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在唐朝走红的时候,曲名一贯都叫《渭城曲》。
传到宋朝往后,宋人把《阳关曲》和《渭城曲》两个名字弄错了。

他们把《阳关曲》当成了《渭城曲》的别称,事实上《阳关曲》在唐朝是一首少数民族风格的曲子。
《渭城曲》被改名往后,最初仍旧以歌曲的形式在酒席上传唱。

后人不断地改良这首曲子,又在它的后面加了几组唱词。
即是是给王维的故事做了细节化的处理,并分为三段来唱,合起来称“阳关三叠”。

宋代文学极其繁荣,诗人们没事做的时候最喜好去修正古诗词。
李白等人的大作,像《静夜思》、《将进酒》早被改了无数遍。
当然,王维的这首送别诗自然也不会例外。

乃至还越改越离谱,到了后来已经变成了130字以上的长诗了。
听说苏轼还为了这首曲的唱法与人辩论:这曲子原来叫“三叠”,现在都被人唱成了“四叠”。

明代文学家胡震亨在其作品中说:唐诗入乐传唱,最初最多的便是王维的作品,中晚期则是李益、白居易的居多。
在《阳关曲》的影响之下,宋词作品中有164首作品化用了《送元二使安西》的句子。

从唐朝到宋朝,从《渭城曲》到《阳关曲》,末了变成《阳关三叠》还和苏轼有关。
由于他曾在《记阳关第四声》中,提到此曲的古调是“三叠”。

有一部分学者说,这实在是苏轼在读白居易的诗时,误把白居易诗“新唱《阳关》第四声”中的“声”,误认为是“叠”,结果就让《阳关曲》变成了《阳关三叠》。

但是这个涉及古代音律学,苏轼都搞不懂,当代普通人更加搞不懂了。
到了元金期间,《阳关三叠》唱的人相对较少,但是元好问等人还是会唱。

明清进入了一个低谷,逐渐由歌曲变成了琴曲。
在清代弘治年间,琴曲《阳关三叠》开始走红。
从此它就从坊间、酒桌普通人传唱的盛行歌曲,变成了宴会上高雅的古琴曲了。

在明代的黄龙山《新刊发明琴谱》当中,《阳关三叠》竟然有八段之多。
除了首段是王维的诗以外,后来都是后人自己添加的内容,不如叫“阳关八叠”。

由于《渭城曲》本身蕴含的“送别”文化意义,《阳关三叠》得以流传千年。
《阳关三叠》在近当代,除了古琴曲,又有琵琶曲、笛子曲等多种形式,逐渐成为中国古典十大名曲中的代表作。

结语

唐人送别的佳作不少,为什么单单王维这一首《渭城曲》传播最广呢?我想,除了是由于他曾经在唐宫中担当乐官,与李龟年、李鹤年兄弟认识。

更是由于他本身精通音乐,在诗中连用“轻尘”、“青青”和“新”等声韵柔和的字眼。
因此这首小诗,不只读出来有诗意,唱出来的韵律也很柔美清新。

尤其是末了二句诗,直接刻画出了一个酒宴上送别的场景。
“劝君更进一杯酒”。
所有朴拙的情绪、殷勤的话别,各种丰富繁芜的感情,全都在那一杯清酒,一声“故人”之中包含了,以是广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