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图片来源于拍摄

抄书 抄书打卡30天第七天 古诗 春日

译文

风和日丽之时游览在泗水之滨,无边无涯的风光让人线人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的面貌,万紫千红,到处都是百花开放的春景。

赏析

人们一样平常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来日诰日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
一句等分三层叙说,特殊因此“泗水滨”结穴,是作者的故意安排。
“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不雅观赏春景中得到的初步印象。
“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远足时线人一新的欣喜觉得。
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后两句用形象的措辞,详细描述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
“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脸庞与特色是很随意马虎辨认的。
意谓胜日寻芳,本不期望有无边光景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鲜感想熏染,不禁欢欣雀跃。
“东风面”,把春气、春景形象化了,拟人化了,把“识”字落到实处。

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想熏染到了春天的美。
这就详细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近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景”,对偶修辞,意象色彩强烈。
诗以“总是春”收绾,逗落到“春日”上。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彷佛是写游春不雅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略。
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实在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由于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贤人之道。
“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墨客膜求圣道的本意。
“东风”暗喻教养,“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墨客将贤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东风。
这实在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