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时,语文老师见告我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后来又教我们“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敦促大家每天读书学习,并说我们现在条件好了,匡衡为了读书“凿壁偷光”,我们有什么情由不读书呢。
现在转头看,当年的同学基本都带上了近视镜。连锄禾日当午的一位舅舅也带着眼镜,常常汗滴眼镜片,擦擦连续锄禾。由是想到,难道古人都不近视眼?难道古代满眼绿色,读书累了安歇一会就舒缓了?要知道那个时候没有激光、没有验光仪、没有玻璃、更没有器重明、闪亮,更别提隐形眼镜了。
直到有一天读白居易的诗:
《眼暗》
从前勤倦看书苦,晚岁悲哀出泪多。
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
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
千药万方治不得,唯应闭目学沙门!
白居易这是用自己带血的履历告诫我们:由于年轻时候勤奋读书,甚至后半辈子一贯生活在眼疾的困扰中,照镜子也看不见自己了,吃了很多药也没治好,可是后悔也没用了,只能当和尚每天闭着眼面壁了。
查阅资料显示,唐代墨客白居易、宋代墨客杨万里、黄庭坚、陆游都“从前勤倦看书苦,晚岁悲哀出泪多”。
二、
面对这么多近视眼,我们的古人也没闲着,不断琢磨治近视大法。
《本草大纲·葛蒲》记载:“石菖蒲置一盆于几上,夜间不雅观书,则收烟无害目之患。”菖蒲在古代被誉为“花草四雅”,不单单是由于不雅观赏代价高,紧张是由于它有接管有害黑烟的功效,就像现在我们电脑前摆着一盆多肉植物。
也有人直接从灯油上动手,把普通的植物油换成枸杞子榨出的油,宋代赵浩《养病漫笔》记载:“枸杞子榨油,点灯不雅观书,能益目力。”
《苏沈良方》卷七“治诸目疾”条,记载了一种外洗眼目法:“上盛热汤满器,铜器尤佳,以手掬熨眼,眼紧闭勿开,亦勿以手揉眼,但掬汤沃,汤冷即已。若有疾,一日可三四为之,无疾一日两次,沃令眼明,此最治赤眼,及睑毗痒。”
意思便是方法便是打一盆热水,最好用铜盆,双手捧着热水烫眼,长期坚持洗目,“令昏目复明,遂能读小字。”
估计这样一个是卫生处理的好,另一个是热水活血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疲倦吧。
三
《本草大纲》记载多种药物有明目助读的功效,如芜菁花“主治虚劳眼暗,久服永生,可夜读书”,槐实“令人可夜读书,延年益力气”苍术“治目盲,燥脾去湿宜用”。
到了元明期间,开始盛行一种符咒:病人用符咒前斋戒百日,弗成淫欲,施术当日焚喷鼻香,沐浴,静待作法。
(犯眼咒)按:左手持剑诀,指眼诵咒毕,将眼吹三口。如吹太过,则瞳人反背,再将前咒诵一遍,呵一口,则瞳人如故。天灵灵,地灵灵,家先喷鼻香火不安宁,厨灶前头多秽犯,挖窖动土侵龙神,弟子念来神即晓,各安方位守家庭。我今拜请三光至,开尔翳障顷刻明,统统火风皆灭没,神龙依旧复天真。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另一种是火骨针灸法,大小骨针,用前先用火烤,刺入对应穴位,即可治疗眼疾。《针灸易学·眼目门》、《奇效良方》、《针灸问答》都提示,灸大小骨空穴七壮,可以治愈多种眼疾,如眼睑赤烂、迎风冷泪等等。
四
眼镜涌现之前,勤恳年夜胆聪慧的中国公民已经发明了读书必备利器:放大镜。海内现已发掘的最早的镜片是东汉王室刘荆的墓中出土的金圈嵌水晶放大镜,该镜直径1.3厘米,嵌水晶直径1.1厘米,边厚0.2厘米,中间厚0.3厘米,可以放大物体5倍。
其后随着技能的不断发展,镶嵌的镜子也由水晶增加到了玻璃。
真正意义上的眼镜传入中国是在明代宣德年间,西方文艺复兴期间天文学得到了极大发展,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运用匆匆成了眼镜的发明。此后,眼镜被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清朝后期真正盛行开来。
清代的眼镜片有水晶、茶晶、墨晶及玻璃之分,镜片一样平常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眼镜架梁有金、银、铜、骨、玳瑁、牛角、黑漆木描金花边及丝绳等等。眼镜盒有圆形、椭圆形、桃心型、长方形等,质地有绿鲨鱼皮套、丝绸、紫檀木等等。
清代早期眼镜一样平常都用来进贡,只有皇族成员有资格享用,中期往后我国有了自己的眼镜生产作坊,产量有所提升,但还是紧张用来进贡。
当时,天子有时候会把一副眼镜作为赏赐赏给有功的大臣,得到赏赐的大臣会把这视为无上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