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文化自傲的基石,对付传统文化我们须要有足够的敬畏之心。时下,传统诗词文化正发达发展,作为增强文化自傲的源头之一,既娱乐了人们的精神,又熏陶了人们的脾气。但纵然在此背景下,也有些不和谐的声音。
近几年来,“老干体”诗词颇为火热,频上热搜,成为广大诗词爱好者茶余饭后的谈资。究其缘故原由,这与“老干体”诗词作品在全国性的大赛中频频摘得桂冠,引发网友“围不雅观”不无关系。作甚“老干体”?百度词条的阐明为:“所谓老干体,便是尊奉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写出的诗词作品。由于这样写作诗词的人以老干部居多,故被称为‘老干体’。”这个不雅观点,大约已过期了,放在如今并不那么准确。
作为一个诗词爱好者,我担当过几届全国诗词、楹联大赛的评委,参赛者每每因此中青年诗词、楹联爱好者居多。无论何种主题赛事,那些套话口号式、辞藻堆积式、直白陈述式等毫无机巧润色、空洞而寡淡无味的作品很多。我们评委团队将这种作品都归入到了“老干体”的范畴。如此归纳,诗词楹联界的朋友们大多都是认同的。
“老干体”诗词获全国大奖,不管有没有“人情奖”的成分,缺少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是紧张缘故原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文化须要尊重,来不得半点虚假。顶着光环和头衔不懂装懂,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评,不管不顾地践踏文化,让人诟病或许只是小事,真要误人子弟那可就罪莫大焉了。
好在“老干体”诗词频上热搜也并非便是坏事。至少我们可以知道作为精良文化的传统诗词,正在被越来越广泛的群体所接管和喜好。其次,广大诗词爱好者的创作能力和欣赏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并不一定会被某些光环和头衔所迷惑,而是拿作品说话、就事论事。
当然,我们在反对某些群体缺少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的同时,对付“老干体”这一时下不在少数的“诗词流派”,仍须要精确认识和正面对待。实在对付大多数的诗词爱好者而言,“老干体”诗词作品只是学习、模拟、创作中的一个环节,是初学者发展所必经的一个主要过程,大约谁都会要经历,韶光是非不同而已。只要不把他当成诗词正统,就用不着大惊小怪。
那么,在诗词学习中如何“进阶”呢?我认为,主要的是对付传统文化保持着足够的敬畏之心,带着这份心境去品味、去感悟传统诗词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在品味和感悟中接管传统文化的熏陶,美化心灵,提升境界,是尽快分开“老干体诗词流派”群体的条件根本。
传统文化讲传承、守规矩、追求蕴藉之美,诗词创作也当如此。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中,诗词文化也经历了探索、发展、高峰和低谷等阶段。传承至今的诗词文化是前辈先哲的履历总结,是宝贵的文化财富。我们站在古人的肩膀上,首先要做的便是传承,传承诗词文化统统美的东西。比如传统诗词的音韵平仄、格律对仗、粘句押韵,以及诗句的起、承、转、合等等,都是传统诗词创作中须要遵照的方法和遵守的规矩。
追求蕴藉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讲究弦外之音,统统尽在不言之中,这也是诗词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那些直白陈述、套话口号、辞藻堆积的诗词作品,纵然守住了规矩,也大多空洞而寡淡,哪里有“和羞走,倚门回顾,却把青梅嗅”这样的词句来得生动、透彻、婉转而让人回味呢?
一些“老干体”诗词的写作,无伤大雅,阻挡不了传统诗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怀着足够的敬畏之心接管传统文化的熏陶,必将会被社会和广大诗词爱好者所接管,而“老干体诗词流派”也必将会在文化繁荣的大潮中,因大众欣赏水平的提升和自身传承乏力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作者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责编:廖慧文]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