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前 预 习
学习目标
1.反复吟诵诗歌,领略诗歌的措辞美和意境美。
2.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知识,培养欣赏古诗的能力。
3.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每首诗歌的主题。
4.培养博大的肚量胸襟和热爱故土、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5.背诵和默写这四首诗歌。
知 识 重 点
不雅观 沧 海
[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不雅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个中;
星汉残酷,若出其里。
幸乃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一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墨客。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其诗作以年夜方悲壮见称,有《蒿里行》《不雅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二、背景与主题
《不雅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不雅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墨客通过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我)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不雅观赏那苍茫的大海。海面浩渺,水波荡漾,海中山岛罗列,高耸特立。(山岛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地成长着,各种草的长势也很兴旺。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日月的升降起落,彷佛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残酷,仿佛从大海的怀抱中呈现出来的。幸运得很,好极了,就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此句是写不雅观沧海时所见的全景。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这两句相互映衬,动静结合,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3.“日月之行,若出个中;星汉残酷,若出其里。”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剖析。
这两句写的是虚景,墨客借助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寥寥十六字将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涯的沧海之景描述得蔚为壮不雅观。利用丰富的想象和合理的夸年夜,展现了一个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不仅表现了大海有原谅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墨客博大的肚量胸襟与远大的政管理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一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墨客,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豁达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其诗作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措辞清新明快,气势雄浑,风格豪迈洒脱,达到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其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二、背景与主题
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当时很荒凉。据《新唐书·文艺传》记载,大约在天宝八年,王昌龄由于“不护细行”(即生活中落拓不羁)被贬为龙标尉。李白当时身在扬州,听闻好友不幸的遭遇后特地写下这首诗寄给他,以表达自己朋侪的关怀和思念之情。
诗作中墨客选取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墨客听说朋侪被贬时的惆怅与同情,并给予朋侪关怀与安慰。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树上柳絮落尽,杜鹃在一直地啼叫,(我)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起上要经由五条溪流。让我把为你忧闷的心请托给天上的明月吧,希望能一贯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2.品析“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
这句是景物描写,杨花飘落、子规啼鸣,点明季候。景物独取流落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既含有飘零之感、离去之恨,相符当时情事,又融情于景,表现出墨客对好友的关怀和同情。
3.请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两句诗紧承上文,集中抒发了墨客对好友被贬的同情和牵挂。墨客发挥想象,把明月想象成寄托“愁心”的载体,将自己的感情授予客不雅观事物,明月成为自己的化身,伴随着不幸的朋侪一起到边远荒凉的地方去,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墨客朴拙而强烈的感情。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一、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墨客。现存诗不多,最著名的是这首《次北固山下》,另有《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
二、背景与主题
王湾的诗追求壮美的意境,具有北方诗派的风格。但由于他“尝往来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墨客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本诗便是个中的名篇。
本诗写舟行江中的所见所感。墨客通过描写长江雄奇壮阔的风景,抒发了旅途之中的思乡之情。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旅人前行的路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逐浪向前。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全体江面十分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船帆高悬。夜色还没有褪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家书什么韶光才能送到啊,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2.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这两句炼字讲究,意境开阔。“平”“阔”“正”“悬”四个字用的极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春潮涌涨,江水浩渺,风帆鼓吹,船上人的视野也因此开阔,诗的意境也由此显得恢弘壮大
3.请赏析“海上生明月,江春入旧年”。
当残夜还未消退的时候,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升起;旧年还未逝去,江面上已经显露出春意。这两句中,墨客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真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往事物终将被新事物取代。这两句诗给人以乐不雅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一1321往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著作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等。
二、背景与主题
马致远仕途不顺,长期流落,总有与自己心上人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朝廷的哀伤结合在一起。这首小令便是他旅途流落时的作品之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这首小令的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响了当时的时期氛围,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天净沙·秋思》寓情于景,通过描述一幅苍茫萧瑟的落日秋天景色图,表现了游子长期流落异域的凄苦、惆怅之情。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天色薄暮,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的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困难地前行。夕阳逐渐地失落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流落在迢遥的地方。
2.这首小令前三句写了哪些景物?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
前三句共写了藤、树、鸦、小桥、流水、人家、道、风、马这九种景物,景物名称之前冠以表现各自特色的润色语,使它们带上了光鲜的个性。一系列名词组合又使本来互不相关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这些景物,极力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陪衬出一个长期流落异域之人的惆怅之情和内心的悲戚之感
3.《天净沙·秋思》中作者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情绪的?
在写景时利用白描的手腕,不尚华美,务求朴实,将九个意象构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天景色图,表现出浓郁的思乡之情,只管全作者不着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显露无疑。